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整骨手册

胫腓骨干骨折

书籍:整骨手册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整骨手册》第271页(2812字)

胫腓骨干骨折为常见骨折之一,约占全身骨折的13.7%。根据骨折线的形状,可分为横形、斜形、螺旋形和粉碎形骨折四类。

【症状及诊断】 局部肿胀、疼痛,有明显压痛,可触及骨擦音及异常活动。摄X线片可明确诊断及骨折类型。

【整复方法】 伤员取仰卧位,在针麻或局麻下进行。一助手站在伤肢外侧,将一手前臂套入伤肢膝后,并使膝屈150~160度,另一手按于膝前,固定小腿上端;另一助手用一手托握足跟,一手握住前足,两助手对抗牵引(图11~40),一般经3~5分钟后,重迭、成角和旋转移位即可得到矫正。此时,术者用一手托住小腿后侧,一手拇、食指在胫骨嵴两侧摸认(图11~41),检查复位情况。如胫骨嵴成一直线,表面完整,说明骨折已复位。如有前后移位,术者可用一手掌托住向后移位的骨折端,向前端提,另一手掌放在向前移位骨折端的前侧向后按压,迫使断端复位(图11~42)。对长斜形和螺旋形骨折,远折端易向外移位,术者可用两手拇指和四指分别捏持骨折的远段和近段,以四指在胫骨外侧按压分骨,至清楚地扪及胫骨外侧缘时,远侧四指用力向内扳拉骨折远段。同时,另一手拇指用力向外推顶骨折近段,在维持牵引下,远侧助手轻柔地摇摆小腿,略作触碰,即可使骨折断面紧密对合(图11~43)。

图11~40 胫腓骨骨折拔伸牵引方法

图11~41 胫腓骨骨折复位手法(触摸胫嵴)

图11~42 端提按压矫正胫骨前后移位

图11~43 牵拉推顶矫正侧向移位

【固定方法】

一、小夹板固定:

(一)器材:小腿夹板5块(如系上1/3骨折,内、外、后侧为超膝夹板),塔形垫1个,卷心垫1个(图11~44),平垫2~3个,纱布衬垫、布带等。

图11~44 卷心垫

(二)方法:在维持牵引下,用纱布衬垫包绕小腿,将卷心垫放在向外移位的骨折远段胫腓骨之间,垫的上缘应平骨折线。塔形垫放在跟骨结节的上方,骨折近段内侧(向内移位时)放平垫。另外,还应根据骨折复位情况放置压垫。如有向内成角,可在小腿的上、下端外侧放平垫。各压垫放妥后,胶布固定,然后根据骨折部位的不同,放置夹板。

上1/3骨折:屈膝100~140度,内外侧板下达内外髁上4厘米,上端超膝10厘米,两前侧板上达胫骨内外髁,下达踝上4厘米,胫前外侧板要抵压在卷心垫上,后侧板上端超过腘窝部,作超膝关节固定(图11~45)。

图11~45 胫腓骨上1/3骨折超膝固定方法

中1/3骨折:内外侧板上达胫骨内外髁上缘,下平内、外髁,后侧板上达腘窝下2厘米,下抵跟骨结节上缘,前侧板上达胫骨结节,下平踝上。

下1/3骨折:内、外侧板上达胫骨内外髁,下端超足底下3厘米,后前侧板同中1/3。

夹板放妥后,布带捆扎固定,先捆中间,后捆两端。下1/3骨折在足底下作超踝捆扎固定,上1/3骨折在膝上作超膝捆扎固定。

(三)固定时间:中、上1/3骨折6~8周,下1/3骨折8~10周。小儿固定时间可较成人缩短1/3。

二、双针、夹板固定法:适用于不稳定的斜型骨折。

(一)器材:2.5~3毫米钢针2支,其他器材同夹板固定,唯内、外侧夹板两端中心每隔1厘米有一圆孔,可供钢针穿过。

(二)方法:无菌操作下,于胫骨上下端各打入不锈钢针1支,然后进行手法复位,复位满意后,先放内、外侧,按照实际情况将钢针插入相应部的孔道内,用其支撑力矫正和防止重迭移位。纸压垫的放置和前后侧夹板的放置,均同夹板外固定。

(三)固定时间:3~4周后拔出钢针,继续夹板外固定,固定时间同上。

【注意事项】

一、整复固定后,应抬高伤肢15~30度,小腿中立位,屈膝150~160度,每日调节布带松紧,检查夹板压垫有无移位及压迫溃疡,并及时纠正。两周内,每3~5日X线透视一次,防止再移位。两周后,可每3~5日检查一次,防止成角移位。

二、整复后即可作股四头肌收缩及趾伸、屈活动,一周后,可在医护人员指导下作踝关节伸屈(范围10~15度)活动。在临床愈合前,伸屈范围不宜超过45度。两周后进行膝关节伸屈及撑臂抬臀活动,待感到伤肢有力,能自行抬起时,可扶拐下床逐渐负重行走。

三、腓骨周围肌肉丰满,愈合无困难,虽有移位,并不影响小腿功能,在治疗胫腓骨干双骨折时,对腓骨的移位可不必整复。

四、胫骨只有一条营养血管,由胫骨干上1/3的后外侧进入,在骨皮质内下行,尔后进入髓腔,因此,胫骨中下段骨折,易发生骨折迟缓愈合和骨折不愈合,外固定时间宜适当延长。

五、开放性胫腓骨骨折,清创术后,一般不作钢针内固定,可缝合创口,行跟骨结节牵引,待肿胀消退后,再行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

六、胫腓骨上1/3移位骨折,可损伤血管或因出血肿胀、肌间隙压力增高,而影响血液循环。如处理不当,可引起小腿肌肉缺血性挛缩,甚至引起足部坏死,遇此情况,可行筋膜切开减压术。即在小腿前外侧和后内侧的上、下段各作3~5厘米切口,切开皮肤、皮下脂肪后,用解剖剪刀,潜行分离,纵行剪开小腿前外侧和后内侧深筋膜(图11~46),用纱布条松松填塞,不缝合切口。术后抬高伤肢,每日更换敷料1~2次,待肿胀消退后,再作延期缝合。

图11~46 小腿筋膜切开减压术

上一篇:鼻骨骨折 下一篇:颞颌关节脱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