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液辨证特点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南大学出版社《虞张冯中医儿科手册》第38页(1203字)

除血液外,机体内其他所有正常的液体(水液)都属于津液的范畴。而津液又是血液的组成部分,血渗于脉外可化为津液,“津血同源”。一般而言,性质清稀,流动性大,布散于肌肤腠理之间,并渗入血脉,起滋润作用者,称为津,如组织液、淋巴液;其性稠厚,流动性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组织,起濡养作用者,称为液,如关节液、唾液、脑脊液。由于两者同源于饮食水谷,均赖于脾胃的运化而生成,且两者可相互转化、相互补充及相互影响,故常统称津液,不予严格区分。津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主要依赖于肺、脾、肾、肠等脏腑的综合作用。小儿体液代谢旺盛,水的需要量大,交换率快,年龄愈小,体液总量相对愈多,小儿脾肺常不足,肾常虚,故津液亏虚、水液停聚、痰证、饮证亦较多见。

(一)津液亏虚证 是指津液不足,使脏腑及各组织失去滋润濡养和充盈所表现的证候。主要表现为口燥、咽干、唇裂、皮肤干瘪、渴欲饮水、尿黄少、便结,舌红少津,脉细数。津液不足可演变成阴虚,亦可燥化而成内燥证。其常见原因为高热、大汗、大泻、大吐、多尿及饮水不足。临床可见津气亏虚、津枯血燥、津亏血瘀、气随血脱,以及肺燥津伤、胃燥津亏及肠燥津亏等证。

(二)水液停聚 又称水停证。其主要表现为水肿,可在局部或全身,按之凹陷,可随体位改变而流动,常伴小便短少,舌苔润滑,脉濡缓。临床上常见的水停证有风水相搏、脾虚水泛、肾虚水泛、水气凌心等。湿、水、饮、痰均为水液潴留体内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其病理本质均属水液停聚。临床可见痰饮、痰湿、水饮、水湿、湿饮及湿痰等。

(三)痰证 痰是由水液内停而凝聚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其质黏稠。痰浊停阻于身体局部或流窜全身所表现的证候,称为痰证。临床主要表现为咳痰、胸脘痞闷、呕吐痰涎、恶心纳呆、头晕目眩,或神昏、喉中痰鸣,或神志错乱而为癫、狂、痴、癎,或局部出现圆滑柔韧的瘰疬、瘿瘤、核块等。舌苔腻,脉滑。此类患儿体多肥胖,“胖人多痰”。痰浊为病,见症多端,有谓“百病多因痰作祟”“怪病多痰”之说。临床上常见的痰证繁多,如痰蒙心神、痰迷心窍、痰热闭神、痰火扰神、风痰闭神、痰浊犯头、痰气郁结、痰阻心脉、痰阻胸阳、痰热结胸、痰浊阻肺、痰热壅肺、脓痰蕴肺、燥痰结肺、痰湿内盛、痰湿凝结肌肤、痰阻经络、风痰阻络、瘀痰阻络、痰热腑实等。

(四)饮证 饮邪停聚于胃肠、心肺、胸胁等处所致的证候,称为饮证。依饮停部位之不同,可见不同表现。如咳喘,吐痰稀白;喉中哮鸣有声;胸胁胀满,伴呼吸、咳嗽痛增;脘腹痞胀,水声漉漉;泛吐清涎或清水等。饮证者,舌淡嫩、苔白滑,脉常弦。临床常见寒饮停肺、饮停心包、饮停胸胁、饮留胃肠等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