绦虫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南大学出版社《虞张冯中医儿科手册》第206页(1748字)

绦虫(带虫)病是进食未煮熟含有活绦虫囊尾蚴的肉或肉致病。轻者症状不明显,仅见大便排出白色虫体节片。重者则有消化道症状及营养不良等。绦虫成虫寄生于小肠而致病者称肠绦虫病;猪绦虫囊尾蚴寄生在皮下、肌肉或中枢神经系统者称囊尾蚴病。

中医学称为“寸白虫”。因虫体附着肠壁吸食人体精微营养物质,损伤脾胃气血,故见面黄肌瘦、食少体弱;虫体扰动,则脘腹疼痛;若猪囊尾蚴寄生皮下或肌肉,可形成结节;寄生脑部可发生癫癎抽筋。本节仅讨论寄生于肠道的牛、猪绦虫病。

【辨证论治】

〔证候〕腹痛腹胀,纳差腹泻,面黄肌瘦,头昏乏力,大便中每有扁节状虫体节片、色白、长约寸许,故称“寸白虫”。舌质淡,苔腻。脉小弦。

〔治法〕驱虫导滞。

〔方药〕下虫丸(汤)加减。

【歌诀】 下虫丸为金鉴方,使君楝桃轻粉香,

鹤虱芜贯干虾膜,驱除寸白有槟榔。

〔按语〕本方为原方减苦楝根皮、使君子、轻粉、干虾膜加雷丸组成。方中槟、贯、鹤、芜、雷均有驱除绦虫的作用。特别是槟榔疗效肯定,其驱虫有效成分是槟榔碱,它可使猪肉绦虫全虫各部都瘫痪,对牛肉绦虫能使头部和未成熟节片完全瘫痪,故对猪肉绦虫病疗效好(治愈率多在90%以上),对牛肉绦虫疗效较差(治愈率一般在30%~50%)。方中木香理气止痛,桃仁润燥滑肠。驱虫后可用异功散或参苓白术散调理脾胃。

【单验方】

1.槟榔南瓜子合剂 为目前国内公认最好的驱绦药物。将南瓜子炒熟去皮取30~60g,早晨空腹顿服,继服槟榔煎剂(3岁以上用30~60g,水煎)。2小时后服硫酸镁(每次0.15~0.25g/kg)或酚酞(每次3mg/kg)。南瓜子主要作用于虫体中段与后段的孕卵节片,使之瘫痪,而槟榔可使牛肉绦虫之前段(即头节和未成熟节片)及猪肉绦虫之全体瘫痪,故两药合用,疗效显着提高,可达95%以上。亦有报道驱猪肉绦虫时,仅用35%的槟榔煎剂60~120mL,清晨顿服;驱牛肉绦虫应与南瓜子合用,即先服炒熟去皮南瓜子30~60g,2小时后服上述剂量的槟榔煎剂。一般于服药3小时后可有虫体排出。

2.仙鹤草(芽草)根芽 抚顺市第四医院用仙鹤草根芽(带不定芽的根茎)制剂共治275例,全部排出了节片(有效率100%),用药后半年内未再排出节片者260例(治愈率94.5%)。各种制剂剂量用法如下:①粉剂:按0.7~0.8g/kg,晨空腹一次顿服,无须另服泻剂;②浸膏:45mg/kg;③鹤草酚粗晶片:25mg/kg;②③制剂均系在晨空腹一次顿服,服后90分钟用硫酸镁或酚酞导泻。

3.雷丸粉剂 3岁以上每次6~9g,每日3次,连服2~3天。雷丸驱绦虫的作用,有人报告不是麻痹虫体,而是由于雷丸中的蛋白酶对蛋白质的分解,致虫节破坏所致。

【体会】采用中药槟榔驱绦在我国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其疗效肯定,治愈率高,副作用小,仍为驱绦的首选药物。若与南瓜子合用,疗效更着。一般经验认为服药后保持安静,或煎剂冷服,可以减少恶心、呕吐等副作用。对于因服药呕吐而影响疗效的患儿,必要时可采用十二指肠管注入法。选用新鲜槟榔,或槟榔煎煮前用水浸泡数小时以及加服泻剂等更可提高疗效,超出有效剂量范围之外的增加剂量,不能提高疗效。少数婴儿因服槟榔出现剧烈腹痛,可改选仙鹤草根芽。近年来发现丙硫咪唑(阿苯达唑、肠虫清)和吡喹酮对治疗本病有显着疗效,如在中药治疗效果不佳时亦可选用西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