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疹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南大学出版社《虞张冯中医儿科手册》第333页(2560字)

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浅层真皮及表皮炎症。它是一种常见的与变态反应有一定关系的皮肤病。临床上瘙痒显着,急性期以丘疱疹为主,有渗出倾向;慢性期常以苔藓样变为主,易反复发作。本病以婴儿湿疹最多见,为本节讨论的主要内容。大多在生后1~3个月起病,1岁半以后大多逐渐自愈。皮疹多见于头面部,可蔓延至颈、肩、背、臀、四肢及全身。由于湿疹病变在浅层真皮及表皮,若无继发感染,愈后不留瘢痕。本病常因对食物如、虾、奶、蛋,或特殊的食物过敏引起。原苏联医学曾报道,卫国战争年代,小儿缺乏营养及其他因素,其湿疹病例很少。

小儿湿疹属于中医“湿疮”“奶癣”“胎癣”“浸淫疮”或“黄水疮”等。发生于耳周者称“旋耳疮”,发生于阴囊者称“绣球风”,发生于肘膝窝者称“四弯风”等。本病可因体内湿热素盛,又外感风邪,湿热与风邪浸淫肌肤;或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易生湿热;或脾胃虚弱,血虚生风,以致皮肤发生红斑、丘疹、糜烂、渗液、结痂。湿邪黏腻,缠绵不断,反复发作,久留肌肤,则耗血伤津,湿久化燥,皮肤失养,导致患部皮肤增厚、粗糙、脱屑、呈苔藓样变。

【辨证论治】

(一)风挟湿热 多见于急性湿疹。

〔证候〕发病迅速,皮疹呈多形性,表现为红斑、丘疹、水疱、糜烂、渗液、结痂等,自觉瘙痒。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或滑数。指纹紫。

〔治法〕祛风清热,利湿止痒。

〔方药一〕消风散(汤)加味。

【歌诀】 消风散内羌防荆,参陈苓草芎朴并,

僵蚕蝉蜕藿香入,煎水服之湿疹清。

〔按语〕本方为《和剂局方》原方加银、滑而成。本方祛风止痒,益气化湿。方中羌、防、芎、荆祛风,蝉、蚕清风热,藿、朴除湿,参、草、苓、陈益气和中,银花清热解毒,滑石利湿。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蝉、参、草具有抗过敏作用;蚕、草有兴奋肾上腺皮质系统作用。

〔方药二〕萆薢渗湿汤。

【歌诀】 草薢渗湿治湿疹,通草赤苓滑苡仁,

黄柏丹皮泽泻共,下部湿疹此方珍。

〔按语〕本方为《疡科心得集》原方,善清利湿热。方中萆、苡、苓、泽、滑清热利湿;丹皮凉血散瘀;黄柏清下焦湿热。痒甚者可加苦参、白鲜皮、僵蚕,有脓疱感染者加银花、连翘、蒲公英。本方与第一方相比较,前者偏于祛风,痒甚者选用;本方偏于清热利湿化瘀,湿重者选用。

(二)风盛血燥 多见于慢性湿疹。

〔证候〕病程较长,阵发瘙痒,患处皮肤肥厚粗糙,边缘清楚,色暗红或灰褐,伴有色素沉着,表面附有鳞屑、血痂。舌质淡红,苔薄黄。脉弦细数。指纹淡紫。

〔治法〕祛风养血,滋阴润燥。

〔方药〕四物荆防白苦汤。

【歌诀】 归芎芍地养血方,荆防白苦祛风汤。

〔按语〕本方为经验方。前4味为四物汤,养血活血润燥;荆、防、白、苦祛风止痒。脾虚湿重者加①、②,痒甚者加③、④。

【单验方】

1.急性期外用方 ①对亚急性有少量糜烂渗出者可用青黛散(含青黛、薄荷、黄连、冰片、月石等)与麻油调搽。②对急性有红肿渗液者,用齿苋、黄柏、苦参煎水冷湿敷。③将蝮抗栓酶制成霜剂,外搽。对月龄儿面部湿疹及亚急性湿疹疗效更佳,有报道共治100例,总有效率95%。

2.慢性期外用方 ①用蛇床子、苦参、苍耳子、地肤子,任选2~3种,各30g,煎汤熏洗。②臭梧桐软膏(臭梧桐粉20g,凡士林80g)外用。③用煮熟的鸡蛋黄熬油外搽,或黑豆溜油外搽。

3.难治性湿疹方 ①苍黄止痒汤(苍术20g,黄柏15g,苦参20g)煎水外洗患处,再用茵陈120g,青黛15g,冰片5g,制成散剂外敷,每日换药1次。有报道治疗30例,痊愈27例,显效3例。②另有报道在祛风清热、利湿凉血的处方中重用甘平无毒的乌梢蛇,可取得显着疗效。③石蓝草煎剂:由生石膏、板蓝根、胆草、黄芩、车前草、马齿苋、六一散、生地、丹皮、赤芍等组成。系北京中医医院继承赵炳南老中医的经验方。对急性皮炎及湿疹的治愈率达90.1%,平均治愈时间7.03天。本方可显着抑制Ⅰ型和Ⅳ型变态反应,调节免疫功能,减少炎性毛细血管通透性等。该研究曾获1993年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

应用以上单验方时应注意:①对湿性湿疹一般忌用热水洗。②无论干性或湿性湿疹均忌辛辣、血腥、刺激性食物;对牛奶过敏者,必要时用奶、豆奶代替牛奶。

【体会】中医辨证论治或应用单验方治疗婴儿湿疹急性期确实有效。对婴儿顽固性湿疹一般西药或中医治疗均较棘手,且易复发,原因是多数患儿具有遗传性过敏的体质,或称湿热的素质。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提高疗效。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还应特别注意防止与过敏原接触,防止搔抓与预防继发感染。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