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啼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南大学出版社《虞张冯中医儿科手册》第366页(2786字)

小儿因内源性刺激或外源性刺激,均可引起啼哭。若白天安静,入夜即啼,其啼间歇,或持续,甚或通宵达旦者称为夜啼。引起小儿哭闹的原因大体上可分为生理性与病理性两大类。短期、间发的夜啼可以是生理性的,如白天入睡过多,睡前逗笑过度,衣服或室温过冷过热,蚊虫叮咬、尿布潮湿刺激,或哺乳不足造成饥饿等均可引发夜啼。通过对原因处理,按抚亲昵之后啼哭即停,则不属病理,亦不需用药。病理性哭闹常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脑损伤、中枢神经系统疾患(如颅内出血、颅内感染夜啼)、消化道疾患(如肠痉挛夜啼)、营养缺乏(如佝偻病夜啼)、寄生虫感染(如蛲虫病夜啼)及其他能引起小儿不安的各种疾患。其治疗原则仍为找出病因,进行病因治疗。

中医早在《颅囟经》中即有惊啼之名。《幼幼集成》指出:夜啼乃因“脏寒、心热、神不安”。临床常见的原因是:进食过多,“胃不和则卧不安”而夜啼;心肝两经有热,睡眠不安而夜啼;常有因脾胃虚寒,寒凝腹痛而夜啼;小儿患热性病,阴血亏虚,血不养心,神失守舍,亦可发生夜啼。至于不良习惯引起的夜啼,如夜间开灯而寐,摇篮摇摆而寐,怀抱始寐,边走边抱边摇始寐,否则即发夜啼的小儿,不属本病范畴。

【辨证论治】

(一)伤食夜啼

〔证候〕夜间阵阵啼哭,哭声大,腹胀,大便酸臭,有不消化食物,或呕吐乳块,患儿常有晚餐进食过多的病史。舌尖红,苔厚、黄白相兼。指纹紫滞。

〔治法〕消食化滞。

〔方药〕保和丸(见第七章小儿腹泻节,注意表中剂量,本节夜啼多为1岁内婴儿)加内金、酸枣仁。

〔按语〕保和丸方解见第七章小儿腹泻节。加鸡内金,增强消食化滞的作用;酸枣仁养心安神,实验证明酸枣仁抑制中枢神经系统,有恒定的镇静催眠作用。实验研究表明,用酸枣仁煎剂给大灌胃,记录睡眠脑电图,发现主要影响慢波睡眠的深睡阶段。

(二)心肝郁热

〔证候〕面赤唇红,夜间阵阵啼哭,哭声响亮,上半夜尤甚,烦躁不安,手足心热,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尖红,苔黄。指纹紫。

〔治法〕清心安神。

〔方药〕导赤散(汤)加味。注意本节表中年龄为月。

【歌诀】 见本章流涎节。

〔按语〕本方为原方木通改白茅根加连、栀、钩、蝉、枣仁组成。方中生地清热凉血养阴为主药;白、竹清心利水,引热下行;草梢清热泻火。本方清心泻火,不伤脾胃。加用连、栀清热泻火力更强;钩、蝉清热、平肝、熄风;酸枣仁养心安神。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钩、蝉、枣、栀均有镇静作用。木通改白茅根之理由详见本章流涎节。

(三)脾胃虚寒

〔证候〕夜间阵阵啼哭,哭声低微,下半夜尤甚,面色青白,手足稍冷,纳差便溏。舌质淡胖,苔白。指纹淡。

〔治法〕温中止痛。

〔方药〕匀气散(汤)加味。

【歌诀】 匀气散中陈砂香,桔梗甘草枣炮姜,

行气止痛又温中,脾胃虚寒服之康。

〔按语〕本方源于《医宗金鉴》,为原方加钩藤、蝉蜕、党参而成。方中陈、砂、香行气止痛;炮姜温中散寒;桔梗升提,以助行气之品,调畅气机;甘草调和诸药。加钩、蝉镇静熄风,党参健脾益气。如面色苍白、大便溏稀明显者,可选用小建中汤(见本章腹痛节)加味。如哭声微弱、形体羸瘦、四肢不温者,可选用附子理中汤(见第四章细菌性痢疾节)加味。

(四)阴血亏虚

〔证候〕热病之后夜啼不安,啼而声嘶少泪,口干津少,尿短便结。舌质淡或红。指纹淡。

〔治法〕养阴补血,宁心安神。

〔方药〕归脾汤(见第十章贫血节,注意表中剂量,本节夜啼多为1岁以内婴儿)。

〔按语〕归脾汤益气健脾、养血安神,方解见第十章贫血节。若阴虚火旺明显(如潮热、舌红),或热病后期夜啼明显,可选用黄连阿胶汤(黄连、黄芩、芍药、鸡子黄、阿胶)以滋阴降火,安神除烦。偏于阴虚者,可选用天王补心丹(见第八章心力衰竭节)以滋阴制阳、养血安神。

【单验方】

1.蝉衣散 蝉衣7个,去头足,研细末,每服0.3~1g,以薄荷1g煎水调服,或钩藤汤送下。治夜啼诸证。

2.黄连钩藤汤 黄连0.5~1g,钩藤3g。煎汤内服,治心肝郁热而夜啼者。

3.秦伯未方 灯心草、竹叶、钩藤适量,煎水服。

4.青黛灯心饮 青黛极细末,每服0.6g,灯心草10根煎汤调服,治心热夜啼。

5.外治法 ①将艾叶、干姜粉炒热用纱布包裹,熨胃脘至少腹,反复多次,治脾胃虚寒之夜啼。②将丁香、小茴香、肉桂、吴茱萸等量细末置于普通膏药上,贴于脐部。治脾胃虚寒之夜啼。

【体会】夜啼多见于3个月以内的幼小婴儿,临证应首先辨明是属生理性,或为病理性。病理性夜啼一般以心肝郁热而烦哭者最为常见,故治疗常用钩藤、蝉蜕、山栀、黄连或导赤散等。我们应用这些方药治疗,均获得一定疗效。若能审证求因,辨证论治,再加用上述药物,则疗效更好。然而,凡小儿啼哭阵阵,必先找其原因,特别应删除中枢神经系统疾患,或婴儿肠套叠等外科急腹症,以免延误治疗。

上一篇:遗尿 下一篇:虞张冯中医儿科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