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新闻传播手册

采访WHO北京专家组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体、科学、教育 四川大学出版社《新闻传播手册》第399页(749字)

2003年4月14日,新华社北京分社记者张舵接到第二天参加北京市领导与WHO北京专家组会见的通知。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WHO专家首次与北京市领导的碰面,已经远远超出了一般会见的意义——这是一个重要的新闻时刻,一个看似平常的细节背后都有可能隐藏着重大新闻的信息。然而会见又不同于新闻发布会,列席记者没有主动提问的机会。张舵与另两位同事决定,突破定势,创造采访机会。

4月20日国务院新闻办记者招待会结束后,张舵被告之需要上与WHO专家取得联系,落实采访。WHO北京办事处新闻官的电话拨通了,却全是英语。大脑经过短时间整合,张舵试着用生硬的英文表明来意。但新闻官的回答却很坚决:专家们马上要去上海,等下周五回来再采访吧。

好不容易撑到这一步,怎么能放弃呢?张舵先是向新闻官小姐说明了中国一贯重视与WHO的合作,而这一时刻WHO的看法显得尤为重要。然后还需要提出可行的办法。张舵建议,如果专家们实在很忙,我们只需要通过电话或书面采访就可以了,哪怕是一句话。如果实在不行,等他们临去上海时,我们可以在北京机场等候采访。

也许是一下想不出拒绝的理由了,新闻官终于开口。她提供了一份WHO即将公布的评论。张舵也顺利地通过电话采访到了WHO驻北京总代表。因此才有了《世卫组织说,中国的疫情通报有了“很大进步”》一稿的及时播发,并被国内27家媒体采用。接下来,张舵又趁热打铁,用前几篇稿件的效果,获得了另外的采访机会。《世卫专家说,我信任我的中国同行》等稿件也陆续播发了。

摘自《中国记者》2003年第5期,张舵/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