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新编全科医生手册》第127页(742字)

贫血是指外周血液在单位体积中的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和(或)红细胞压积低于正常最低值。血红蛋白浓度较为重要,须注意性别、年龄、地区的差异性。初生儿至3个月血红蛋白浓度较其他年龄组高;同龄男性比有月经的女性高;长期居住高原地区居民比海平面居民高。

贫血不是独立性疾病,各系统疾病均可出现这类症状,所以诊断贫血时应注意其发生原因。

【病因】

1.射线、重金属药物、微生物毒素等有害物质均可损害造血干细胞,致使其复制及分化障碍,或损害造血微环境,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称为再生障碍性贫血。

2.需铁量增加却摄入不足,或慢性失血,铁消耗过多,或胃及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数年,或慢性十二指肠及小肠炎引起铁吸收不良,均可出现缺铁性贫血。

3.当母体缺乏叶酸或维生素B12时,也可使婴儿缺乏。2岁以内小儿喂养不当,或生长期儿童、妊娠妇女、甲亢、感染等需要量增加,或胃体部切除术、慢性萎缩性胃炎等影响内因子合成致吸收不良,或严重肝病,或叶酸拮抗药物如氨苯喋啶、苯妥英钠等均可引起叶酸及维生素B12缺乏,临床出现巨幼细胞贫血。

4.红细胞内在缺陷,外来的物理因素、药物、化学毒物、生物毒素、代谢毒物、感染、免疫因素等,均可致红细胞寿命缩短,发生溶血性贫血。

【诊断思路】

上一篇:水肿 下一篇:新编全科医生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