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新编全科医生手册》第523页(5745字)

本病是由于维生素D缺乏所致的一种慢性营养缺乏病,主要见于3岁以下婴幼儿,为我国儿科重点防治的四病之一。

【病因】

1.日光照射不足:体内维生素D的主要来源为皮肤内7-脱氢胆固醇经紫外线照射生成。紫外线波长为296~310nm,不能通过普通玻璃窗,如小儿缺乏户外活动,则易患佝偻病。城市高大建筑可阻挡日光照射,工矿区烟雾、灰尘可吸收部分紫外线。冬季日照时间短,紫外线较弱,故本病冬春季多见。

2.维生素D摄入不足:天然食物含维生素D少,不能满足婴幼儿对维生素D的需要。因此,若不晒太阳或不补充肝油,则易患佝偻病。

3.食物中钙、磷含量过低或比例不当:食物中钙、磷的比例直接影响钙、磷的吸收。如人乳、乳含维生素D均低,但人乳钙、磷比例适宜(2∶1),钙的吸收率较高,而牛乳钙、磷含量虽高于人乳,但钙、磷比例不当(1.2∶1),钙的吸收率较低,故人乳喂养儿患佝偻病者较牛乳喂养儿少。

4.维生素D的需要量增加:骨骼的生长速度与维生素D和钙的需要成正比。婴儿生长速度快,维生素D需要量大,佝偻病的发生率也最高。早产儿因生长速度较足月儿快且体内储钙不足,故最易发生佝偻病。

5.疾病影响及其他:胃肠道或肝胆疾病可影响维生素D及钙、磷的吸收和利用。如婴儿肝炎综合征、先天性胆道狭窄或闭锁、脂肪泻、胰腺炎、慢性腹泻等,可因维生素D和(或)钙、磷吸收障碍而患佝偻病。肝、肾严重损害可致维生素D羟化障碍,1,25-(OH)2D3不足而引起佝偻病,长期服用抗癫痫药物,如苯妥英钠、苯巴比妥可干扰维生素D代谢;糖皮质激素能拮抗维生素D对钙的转运,都能导致佝偻病。

【临床表现】 该病好发于3个月至2岁小儿,主要表现为生长中的骨骼改变、肌肉松弛和非特异性神经精神症状。骨骼变化在维生素D缺乏几个月后出现;患有骨软化症母乳哺喂的小儿可在生后2个月内即出现佝偻病表现。重症佝偻病患儿可见消化功能紊乱、心肺功能障碍并可影响智能发育及免疫功能等。佝偻病临床上分为初期、激期、恢复期、后遗症期,初期和激期统称为活动期。

1.初期:多于3个月左右发病,主要表现为非特异性神经精神症状,如易激惹、烦躁、睡眠不安、夜间惊啼。常伴有与室温和季节无关的多汗,尤其头部多汗,致婴儿常摇头擦枕,出现枕秃。此期常无明显骨骼改变。血生化检查血钙浓度正常或稍低,血磷浓度降低,钙、磷乘积稍低(30~40),碱性磷酸酶可增高也可正常,血清25-(OH)D3可降低。此期可持续数周或数月,若未经适当治疗,可发展至激期。

2.激期:除初期症状外,主要表现为骨骼改变和运动机能发育迟缓。佝偻病骨骼改变往往在生长快的部位最明显,故不同年龄有不同的骨骼表现。

(1)骨骼系统改变

①头部

a.颅骨软化:多见于3~6月婴儿,以手指轻压颞骨或枕骨中央部位时可感觉颅骨内陷,随手放松而弹回,恰似压乒乓球的感觉。低体重儿尤易早期患佝偻病并有颅骨软化。约1岁时,尽管佝偻病仍在发展,但颅骨软化常消失。

b.方颅:多见于8~9月以上患儿。由于骨样组织增生致额骨及顶骨双侧呈对称性隆起,形成方颅,重者可呈鞍状、十字状颅形。

c.前囟增大及闭合延迟:重者可延迟至2~3岁方才闭合。

d.出牙延迟:可迟至1岁出牙,3岁才出齐,有时出牙顺序颠倒,牙齿缺乏釉质,易患龋齿。

②胸廓:胸廓畸形多见于1岁左右小儿。

a.肋骨串珠:肋骨和肋软骨交界处可触及或看到钝圆形隆起,系该处骨样组织堆积膨大所致,以两侧第7~10肋最明显,上下排列如串珠状。

b.肋膈沟:膈肌附着处的肋骨受膈肌牵拉而内陷,同时其下部因腹大而外翻,形成一条沿肋骨走向的横沟。

c.胸或漏斗胸:由于肋骨骺部内陷,以至胸骨向外突出,形成鸡胸;如胸骨剑突部向内凹陷,则形成漏斗胸。两者均影响呼吸功能。

③四肢

a.腕踝畸形:多见于6个月以上小儿,在手腕、脚踝处可扪及甚至看到肥厚的骨骺,形成钝圆形环状隆起,称为佝偻病手镯或脚镯。

b.下肢畸形:见于小儿开始行走后,由于骨质软化和肌肉关节松弛,在立、走的重力影响下可出现“O”形腿或“X”形腿,下肢弯曲多发生于胫骨中下1/3交界处。因1岁内小儿可有生理性弯曲,故仅对1岁以上小儿才作下肢畸形检查。检查时患儿取立位,“O”形腿时,两足跟靠拢,两膝关节距离<3cm者为轻,>3cm以上者为重度。“X”形腿时,两膝关节靠拢,两踝关节<3cm者为轻度,>3cm以上者为重度。

④其他:小儿学坐后可致脊柱后突或侧弯;重症者骨盆前后径变短形成扁平骨盆。

(2)全身肌肉松弛:患儿肌发育不良,肌张力低下,韧带松弛,表现为头项软弱无力,坐、立、行等运动机能发育落后;肝、脾韧带松弛,常能触及肝脾肿大,但肝上界下移;大关节易过度伸展,腹肌张力低下致腹部膨隆如蛙腹。

(3)其他:大脑皮层功能异常,条件反射形成缓慢,患儿表情淡漠,语言发育迟缓,免疫力低下,常伴发感染,可有贫血、脾大等表现。

活动期患儿血清钙稍降低,血磷明显降低,钙磷乘积亦低(常<30),碱性磷酸酶较初期更为增高。X线检查干骺端临时钙化带模糊或消失,呈毛刷样,并有杯口状改变;骨骺软骨明显增宽,骨骺与干骺端的距离加大,骨质普遍稀疏,密度减低,可有骨干弯曲或骨折。

3.恢复期:经适当治疗后患儿临床症状减轻或接近消失,精神活泼,肌张力恢复。血清钙、磷浓度数天内恢复正常,钙、磷乘积也渐恢复正常。碱性磷酸酶4~6周恢复正常。X线表现于2~3周后即有改善,临时钙化带重新出现,逐渐致密并增宽,骨质密度增高,逐步恢复正常。

4.后遗症期:多见于3岁以后小儿,临床症状消失,血生化及骨骺X线检查正常,仅遗留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轻中度佝偻病治疗后很少留有骨骼改变。

5.先天性佝偻病:母亲患严重软骨病,或孕妇食物中维生素D明显不足,导致母体内维生素D极度缺乏,于新生儿期即可见典型症状:前囟甚大,骨缝增宽与后囟相连,后囟未闭,常伴低钙惊厥,称先天性佝偻病,血钙、磷降低,碱性磷酸酶升高,X线检查有典型佝偻病改变。

【诊断】 主要根据有无日光照射不足及维生素D缺乏的病史,佝偻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再结合血生化改变及X线改变即可确诊。应注意,早期病儿骨骼改变不明显,多汗、烦躁、夜惊等神经精神症状又无特异性,需结合患儿年龄、季节、病史做出综合判断。血清25-(OH)D3(正常10~80μg/L)和1.25-(OH)2D3(正常0.03-0.06μg/L)水平在本病初期就已明显降低,为可靠的早期诊断指标。此外,佝偻病患儿血浆中cAMP水平和尿中排泄量均增加,具有辅助诊断价值。

根据1986年卫生部颁发的“婴幼儿佝偻病治疗方案”,佝偻病在临床上可分为3度。轻度:可见颅骨软化、囟门增大、轻度方颅、肋骨串珠、肋软骨沟等改变;中度:可见典型串珠、“手镯”、肋软骨沟,轻度或中度鸡胸、漏斗胸、“O”形或“X”形腿,也可有囟门晚闭、出牙迟缓等明显改变;重度:可见明显的肋软骨沟、鸡胸、漏斗胸、“O”形或“X”形腿、病理性骨折等严重改变。

【鉴别诊断】

1.与其他引起骨骺损害疾病的鉴别:如先天性骨骺发育不全、巨细胞包涵体病、风疹和铜缺乏。

2.甲状腺功能低下:生后2~3个月开始出现甲状腺功能不足现象,如生长发育迟缓、出牙迟、前囟大且闭合晚、体格明显矮小等与佝偻病相似,但患儿智力明显低下,有特殊外貌,血清TSH测定可资鉴别。

3.软骨营养不良:头大、前额突出、长骨骺端膨出、胸部易见串珠、腹大等与佝偻病相似,但四肢及手指短粗,五指齐平,腰椎明显前凸,臀部后凸。血钙磷正常。X线可见长骨短粗和弯曲,干骺端变宽,呈喇叭口状,但轮廓仍光整,有时可见部分骨骺埋入扩大的干骺端中。

另外,尚需与抗维生素D佝偻病、肾性佝偻病及肝性佝偻病相鉴别。可据相应的实验室检查进行鉴别。

【治疗】 本病治疗目的在于控制活动期,防止畸形和复发,故应早期发现,采取综合治疗(营养、日光、药物、防治并发症等)。

1.活动期

(1)一般治疗:注意供给患儿丰富的营养,尽量母乳喂养。无母乳者哺以维生素D强化牛奶或奶粉,及时添加含维生素D丰富的辅食。坚持晒太阳。勿使患儿久坐、久立及早走,以防止骨骼畸形。

(2)维生素D制剂

①口服法:活动早期每日给维生素D0.5万~1万IU,连服1月后改预防量;激期每日给维生素D1万~2万IU,持续1月后改预防量。需大量长期服用维生素D制剂时,宜用纯维生素D制剂而不宜用鱼肝油,以防维生素A中毒。

②突击疗法:重症佝偻病或伴有肺炎、腹泻、急性传染病时,可用此法。初期或轻度佝偻病可肌注维生素D330万IU,或维生素D240万IU,一般1次即可。1个月后随访,若明显好转,改预防量口服维持;若好转不明显,可再肌注1次。激期或中度佝偻病可给予维生素D360万IU或维生素D280万IU,分2次肌注,间隔2~4周;第二次肌注后1个月给予预防量口服。重度佝偻病可用维生素D390万IU或维生素D2120万IU,分3次肌注,每次间隔2~4周。末次肌注后1个月预防量口服,直至2岁。

在上述使用维生素D治疗的同时,应适当给予维生素B、C、A及含钙丰富的食品等。治疗后3个月不见好转者,应查找原因,切不可过多使用维生素D,以防中毒。

(3)钙剂:口服或肌注维生素D一般不需要先服钙剂,但3个月以内婴儿或有过手足抽搐症病史者,肌注前宜先服钙剂2~3日,肌注后再继续服至2周。可用10%氯化钙或葡萄糖酸钙,每日1~3g。

2.恢复期:夏、秋季多晒太阳即可。冬季给予维生素D10万~20万IU,一次口服或肌肉注射,以防来年春季复发。或每日给予预防量口服。

3.后遗症期:无需药物治疗,应加强体格锻炼,对骨骺畸形可采用主动或被动运动的方法矫正。胸部畸形可作俯卧位抬头展胸运动。下肢畸形可作肌肉按摩(“O”形腿按摩外侧肌,“X”形腿按摩内侧肌),增加肌张力,以纠正畸形。严重骨骼畸形需外科手术矫治。

【预防】

1.胎儿期:孕末3个月胎儿对维生素D和钙、磷的需要量不断增加。因此孕妇应多晒太阳,饮食中应含有丰富的维生素D、钙、磷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对冬春季妊娠或体弱多病者,可于妊娠7~9月给予维生素D10万~20万IU,1次或多次口服或肌注,同时使用钙剂。

2.新生儿期:提倡母乳喂养,对早产儿、双胎儿、人工喂养儿或冬季出生小儿可进行药物预防。于生后1~2周开始,每日口服维生素D500~1000IU,连续服用,不能坚持口服者可给维生素D3万IU一次肌肉注射(可维持2个月)。

3.婴幼儿期:此期生长发育速度快,较易发生佝偻病,必须坚持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如提倡母乳喂养,及时添加辅食,保证小儿对各种营养素的需要。可食用维生素D强化奶。多晒太阳是预防佝偻病简便有效的措施。平均每日户外活动应在1小时以上。对体弱儿或在冬春季节时,应用维生素D预防仍是重要方法。一般维生素D每日需要量为400~800IU,如不能保证生理需要量,可定期补充适量的维生素D。一般北方小儿可给20万~40万IU,南方小儿可给10万~20万IU,于冬季一次口服或肌肉注射。一般可不加服钙剂,但对有低钙抽搐者或以淀粉为主食者应补适量钙剂。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