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核算制在经济管理活动中的作用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企业管理出版社《现代企业内部会计实用手册》第7页(3763字)

一、经济核算与经济管理

经济活动的目的对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进行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在经济活动中把生产的工艺技术因素以及人们之间的经济关系和其它关系结合在一起,因而形成一个复杂的系统。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的众多因素所构成的某种完整的统一体。系统是由目的决定的,是为了实现该项目的而建立的。在系统中要包括能够实现既定目的的那些现有的因素,联系各种物质因素并结成人们之间的关系时,要使该系统能以最简捷的方式(用最小的消费)达到既定的目的,或者使系统的各种职能不致于与核定的数据发生重大的差异。我们试以企业作为“系统”的例子。企业是许多车间的综合体。这个系统中的每个因素都与其他的因素密切联系。例如,某个车间从其他车间收到材料、动力或坯件(因素的输入)。系统中的每个因素,也和整个系统一样,都有两个联系:输入和输出。

管理某个系统时要保证达到目的,即在使该系统中发挥作用的条件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也要保证能按原定的目的进行活动。管理工作是根据“系统”中各种因素(或因素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动的信息进行的,其方式是进行相应的调整,为此目的,正如图表1-1所表示的,被管理系统与管理系统(或调整机构)必须具有信息关系。

图表1-1

被管理系统或它的因素与管理机关(调整机构或管理系统)之间的正向关系和反馈关系,对于任何系统的管理都具有重大的意义。正向关系是“系统”中各种因素的结合方式。在这种方式中,一个因素的输出会成为另一个因素的输入,这种关系从管理机关通向被管理系统。反馈关系是把该“系统”中同一因素的输出和输入直接(或通过其他因素)结合在一起,它的方向是被管理系统通向管理机关。在任何系统中,这种反馈关系都是进行调整(管理)的必要条件。

二、经济活动的管理控制

经济活动的目的是用生产资源和财政资源的最小耗费事实实现社会产品的生产和流通。经济活动的管理只能根据一些指标来进行。这些指标要从数量上说明经营过程和经济现象,当然也要密切联系它们的质量内容(经济内容和技术内容)。指标可分为单一指标和综合指标。任何其具完整的经济涵义或技术涵义的概念和形成某种不必进一步分解的数据,都叫做单一指标。归纳和汇总各种单一指标,就构成了综合指标,即总括指标或总分类指标。单一指标(例如,第×车间全天生产发电机10台)可以汇总为综合指标(第×车间全月生产发电机300台);当计算工厂各车间全月生产的发电机总产量时,第×车间全月的发电机产量指标又可看作是单一指标,因为全厂发电机的总产量等于各车间产量的总和。综合指标又可分解为简单综合指标和复杂综合指标,前者象上述的例子那样,是用总和的方法求得的;而后者则是在总括和重新计量有关数据的基础上求得的。

例如成本,利润等。

总括的经济指标能表明经济活动的成果,当然也能表明实现既定目的的程度。这些指标是在许多因素的影响之下形成的。例如,技术因素,组织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法律因素,心理因素和其他性质的因素,都能发挥不同的作用。更动重新归纳各种指标,就能实现对整个经济活动系统的管理。由此可见,对任何已经组成的经济系统(企业,联合公司,部门等)进行管理的目标,就是要调整那些用价值表现的总括指标。因此,这些指标叫做被管理范围。对于被管理的指标可能有许多因素发挥作用,这些因素叫做管理范围。管理的涵义就在于:要建立一种使各种因素发挥作用的制度,并保证那些货币表现的总指标能达到计划水平。

三、经济核算在经济管理活动中的地位

在经济活动的计划、核算和分析过程中,能够提供正向关系的反馈关系的信息,利用这些信息就能调整经济活动。

我们利用一个特定的图式来研究这种调整的信息关系。在这个图式中表明一个用价值表现的总括指标的管理程序,如图表1-2所示。

图表1-2 根据总括指标对经济系统进行管理的模式

在实际的经济活动中,当然不可能只有一个总括的价值指标。但通过这个图式可以表明那些能够反映经济活动任何部分的任何总括指标的管理程序。

在计划中,要确定经济活动的目的,确定被管理指标的计划水平,从而也要确定各种因素(管理范围)的活动方式。在核算中要登记和积累在某些因素影响之下构成被管理指标的数据。只有被管理指标的实际水平的数字还不能成为反馈的信号,尽管它是反馈信号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还必须评定被管理指标的实际水平是否符合计划水平。这种评价通常是通过经济活动分析求得的,分析要利用计划和核算的资料,同时还要详细分析各种因素对被管理指标的发挥作用的性质,提出可供选择的管理决策,并把它报送管理机构。管理机构的负责人员要选定使各种因素发挥的最后的决策,采取实现这项决策的措施,发布命令,并监督命令的执行情况。

由此可见,在经济活动的管理系统中,核算完成重要地职能,它反映着总括的价值指标的水平,也能提供某些因素对上述指标所起的作用为反馈的信息。

四、反馈管理的类型

在管理学——控制论——中,反馈管理有三种组织形式:差异管理,发射管理,综合管理。

差异管理表明:反馈的方向是从被管理系统的输出通向调整机构(管理机构)。在被管理系统的输出中,构成实际成果与计划成果不一致的信号,并把它发向管理机构。管理机构接到信号后要确定管理决策,以便消除被管理系统中已经发现的分歧。

发射管理要求防止可能发生的差异,反馈的方向是从被管理系统的输入直接发向管理机构。反馈发出关于被管理系统的实际输入与计划输入(或希望的输入)不一致信号。希望的输入能保证被管理系统的输出达到计划规定的水平。管理决策的目的是预防被管理系统中可能发生的差异。

综合管理利用上述两种反馈,登记被管理系统输入和输出中的各种分歧,并保证管理部门能有最好的信息线路。

反馈管理详见图表1-1。

在现代的经济管理系统中,通常都采用差异管理的原则。根据本系统中已经发生的各种事件的核算资料,构成本系统发生差异的信息。根据这种信息,采取管理措施。在会计核算和其他各种核算中,必须立即发生有效的关于差异的信息。例如,在采用定额核算法处理生产费用核算的条件下就是如此。所以核算的组织要能最大限度地查明差异,以便缩短信息渠道,简化管理措施和提高管理效果。

但在经济实践中,差异管理还不能充分地贯彻,还有一些与信息有关的缺点,甚至在有效地进行管理的条件下也有一些缺点存在。主要是因为,差异的信息是在输出中形成的。这时,该系统的活动已经与规定的数据不符。差异的信号是在发生差异之后发出的,因而对这项差异已无法预防。在这种情况下,只能改变被管理对象的数据,只能在将来消除类似的差异。但应注意,在被管理系统的经济工作中,可能有某种习惯的力量,因而不能立即消除本应避免的差异。

例如,工厂仓库中以前存放的合格坯件已经用完,新收到的毛坯件的规格不合标准,这会造成金属的大量超耗。关于超耗的数量,只能在进行毛坯件的第一道生产工序之后才能查明。毛坯件超耗的结果必然是减少产品的产量,这又是一项更大的差异。由此可见,在开始生产工序以后所得到的差异的信息,丝毫也改变不了这项差异的本身。

差异的核算不能彻底解决如何对经济活动进行最优管理的问题。不但要核算差异,而且要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如能预先得知不能发生的差异信息,就能实现无差异的管理,也就是预先消除了造成差异的可能性。

例如,在我们所举的例子中,发出差异的信息应该不是把毛坯件发到生产部门以后,而是应该在仓库收到不合格的毛坯件时,或者更早,根据供货单位的发货凭证,就应发出所能发生差异信息,在这种情况下,根据差异的信息,就能采取管理措施。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