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市场核算 主动走向市场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企业管理出版社《现代企业内部会计实用手册》第207页(3651字)

某钢铁总厂是大型钢铁联合企业。1989年前,虽然原材料燃料不断涨价,但由于钢材市场求大于供,售价较高,不仅消化了原材料涨价,而且弥补了计划内产品的亏损,所以,实现利税能够持续增长。1989年下半年后,形势发生了变化,一方面原材料、能源、运费等大幅度涨价;另一方面由于国家压缩基建规模,市场疲软,钢材价格猛跌。这一涨一跌造成效益急剧下滑,几乎月月亏损。

面对企业能否生存的严峻现实,该厂认识到单纯靠增加产量和自销卖高价的路已走不通,必须面向市场,走效益型发展的道路。1991年初该厂开始推行模拟市场核算,实现了目标成本管理、内部经济责任制与内部银行的有机结合,推动了企业内部经营机制的转换,使企业走出了困境,实现了经济效益的稳步增长,1991年实现利税2.16亿元,1992年1至8月实现利税2.91亿元。

一、某钢铁总厂推行模拟市场核算的具体作法

模拟市场核算就是在企业内部对连续作业的非独立核算的分厂车间的职能处室,以国内先进水平和本企业历史最好水平为依据,将生产经营中的原材料、燃料动力、半成品、成品等物资和劳务,均以市场价格为内部结算价格,运用内部银行职能进行内部结算和控制,进而核算出生产经营各环节的生产成本和内部利润,并实行以成本与分配挂钩为主要内容的经济责任制的一种企业内部经营机制。

模拟市场核算的主要特点是:以市场为经营导向,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企业内部经营机制;以降成本、境效益的核心,全面强化企业内部管理机制;以企业内部经济核算为手段,充分挖掘各环节潜力的企业内部责任核算机制;以层层指标分解为压力,以重奖重罚为动力,充分调动广大职工当家理财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为适应这一机制的需要,他们重点抓了四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突出一个“效”字,反复进行测算,确定合理先进的单位产品成本。本着“效益当先,即所有产品都不能赔钱”这样一个原则,按当时的市场行情采取“倒推”的办法,即从产成品市场能承受的价格开始,一个工序一个工序问题分析其潜在效益,从后向前核定,直至原材料采购,一律按“高进高出”的方式核定出全厂53个主要产品品种、规格的内部成本和内部利润(辅助单位考核费用指标),从而将过去留在总厂而分厂压力不大的涨价因素,通过内部银行结算下放到各个生产单位和生产环节。

第二,落实一个“责”字,层层分解指标,形成责任共同体。为把成本指标落到实处,在总厂下达成本指标之后,各单位进一步将构成产品成本的各项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有关科室、工段、班组和职工个人,层层签定承包协议,并与奖惩挂钩,使责、权、利相统一,使每个单位、每个职工的工作都与市场挂起钩来,接受市场的考验。真正形成了“千斤重担众人挑,人人肩上有指标”的责任体系。

第三,把握一个“严”字,严格奖惩考核,强化对新的经营机制的操作与管理。为促使模拟市场核算这一机制的有效运转,防止可能出现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等弄虚作假现象,总厂制定并坚持了四条原则:一是按“高进高出”核定的所有产品的成本加税金必须低于市场销售价,其利润起码要等于零(即不亏本);二是经过预测和努力仍然赔钱的产品,在完成国家指令性计划后停产整顿,停产期间免发有关单位的全部奖金;三是在全厂实行成本与分配挂钩的“成本否决权”制度,凡完不成成本、费用指标和总成本的单位,免发当月全部奖金,但累计完成后可补发,旨在促使全年成本指标的完成;四是为防止成本不实和出现不合理的挂帐、待摊及潜亏,总厂每月进行一次全厂性的物料总平衡,对各单位的原燃材料进行盘点、查库、查帐,帐物不符的要延缓奖金发放和内部升级。

第四,立足一个“优”字,合理设置管理机构,促进新机构的高效运转。为适应模拟市场核算的需要,他们将内部银行从资金科中独立出来,成为财务处下的一个科级单位。全厂60个分厂车间处室均在内部银行开设帐户。同时,建立了二级核算组织。相应在原料、销售、外经等处室设立了财务科,并在工商银行开立专用帐户,规定这些处室有的只卖不准买或只买不准卖,既强化了内部核算又能适应市场经营需要。

与此同时,他们还根据运行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措施,不断促进新机构的高效运转。一是在全厂推广一、二炼钢分厂的经验,普遍推行车间(工段)阶段成本核算制,细化指标分解;二是把去年没有推向市场的烧结、焦化、炼铁等铁前工序按“高进高出”确定目标成本,引进市场机制;三是内部工序之间实行优质加价制度,促进上道工序为下道工序服好务,创造好条件;四是探讨辅助生产单位独立核算,自负盈亏,逐步走专业化协作的改革路子。

二、某钢铁厂推行模拟市场核算取得的效果

某钢铁厂模拟市场核算紧紧抓住了降低成本、增加效益这根生产经营的主神经,落实了依靠职工群众办企业这个根本,因而牵一发动全身,带动了经营机制的转换。运行一年多来,给企业带来八大变化。

1促进了职工观念的变化。推行模拟市场核算之后,价值规律、市场法则开始显灵,人们开始自沉地按照价值规律来规范自己的生产、工作行为。过去炉前工炼钢时添加废钢量总是达不到要求,造成铁耗居高不下,因为加废钢既麻烦,又耽误冶炼时间,不如一次加够铁水省事。实行模拟市场独立核算后,痼疾不治自愈。因为1吨铁水是840元,而1吨废钢才500多元。多加废钢当然对降低成本有好处。

2.促进了内部经营机制的转换。推行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权,无情地拆掉了市场与分厂之间的“隔墙”。成本指标的层层分解,把总厂承担的市场压力传导给分厂乃至全体职工。使分厂躺在总厂身上吃大锅饭,职工躺在分厂身上吃大锅饭的格局被彻底打破。在内部分配上,现在完全取决于效益指标、质量指标及各项承包指标完成情况,丝毫不讲客观,奖优罚劣,上不封顶,下不保底。在人事制度上,科以上干部任职实行聘任制。在规定期限内,完不成承包指标,不要说被总厂解聘免职,就是总厂让他干也没法再干了。因为连续完不成任务,奖金逐月被否决,职工拿不上奖,升不了级,他会自觉主动地辞职,铁交椅不搬自倒。

3.促进了企业凝聚力的增强。市场竞争,效益观念,使全厂职工结成了效益共同体,使“厂兴我荣,厂衰我辱”的意识进一步深入人心。使管理干部和生产工人在思想上和行动上有了共鸣点,企业凝聚力大大增强。

4.促进了成本降低和效益提高。由于推行模拟市场核算、调整产品结构、挖掘内部潜力,1991年多创利润近1亿元。

5.促进了产品质量提高和品种开发。市场法则要求商品生产者必须适应市场需求,生产出高质量的适销对路品种。去年,全厂18种主要产品的质量稳定提高率达94.4%,产品双标率达75%。并适应市场需要,先后开发出6个新品种。

6.促进了产量的稳步提高。产量高低对降低成本起着重要作用。要想完成成本指标,必须完成产量目标,产量高了,单位产品的固定费用就少。原来单纯抢产量,结果产量忽高忽低。同在通过抓成本带产量,实现了稳产高产,使生产经营步入协调发展的轨道。1991年全厂工业总产值达13.5亿元,比上年增长8.9%,生产钢115.98万吨(连铸比57.6%),生铁、商品坯材、焦炭、尿素的产量均创历史新水平。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全部达到国家一级企业标准。

7.促进了专业管理。通过推行模拟市场核算,不仅调动了二级厂的积极性,也促进了职能处室强化专业管理。如:原料处负责全厂原燃料的采购供应,每年支出近9亿元,通过加强管理,在保证采购原料质量的前题下,仅降低采购成本一项即节支700万元。

8.加强了基础工作,职工搞好基础工作自觉性大大增强,过去铁水入炉计量不认真,现在需要斤斤计较,几乎所有分厂都要求总厂为其增加磅秤等计量设施。过去消耗定额难落实,现在连领一把笤帚也要掂量一下,是否影响单位成本和费用指标,真正形成了职工当家理财的新风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