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质量工作者手册

国内QC小组的由来与发展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中山大学出版社《质量工作者手册》第407页(2871字)

(1)民主管理为建立QC小组奠定了良好基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群众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广大职工是企业的主人。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有参与民主管理的好传统,开展过多种形式的质量管理活动,积累了班组建设和提高质量的丰富经验。

其一,坚持质量第一的小组。早在50年代初就建立了恒昌小组、毛泽东机车组、郝建秀小组、赵梦桃小组等。这些小组一贯坚持“质量第一”的方针,对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在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物耗,安全生产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为加强班组建设和质量管理提供了好经验。

其二,从严要求的班组。60年代,大庆油田坚持“三老四严”、“四个一样”和“质量回访”制度,在班组内开展岗位练兵,天天讲质量,事事讲严细,做到“项项工程质量全优”,出了问题就“推倒重来”,并做到原始记录齐全、真实,认为假数据比没有数据还坏。

其三,质量“信得过”班组。1964年,洛阳轴承厂滚子车间终磨小组首创了“产品质量信得过”活动,牢固树立了“质量第一”的思想,多年如一日,他们加工的轴承滚子做到“自己信得过,检验员信得过,用户信得过,国家信得过”,成为我国着名的“产品质量信得过小组”,体现了社会主义企业职工的高度责任感。70年代,国家经委推广了洛阳轴承厂的经验,号召全国广大企业开展“信得过”班组的活动。

其四,开展无差错活动。60年代以来,纺织系统开展“万米无疵布”、邮电系统开展“工作无差错”、电子行业开展“万件插件无差错”等活动,为提高织布质量、邮电服务质量和电子整机质量做出了贡献。

上述几种形式的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都取得了显着成效,成为职工参与民主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QC小组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改革开放为建立QC小组创造了外部条件。QC小组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是我国多年来开展职工参加民主管理的经验(两参一改三结合)同国外先进的科学管理方法相结合的产物。日本质量管理专家石川馨教授多次讲过,他所倡导的QC小组“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中国‘两参一改三结合’的影响”。我国保留了传统管理中的科学合理部分,并将它融汇到全面质量管理中去,认真贯彻“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的方针,逐步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QC小组活动的路子。1978年9月,北京内燃机总厂在学习、消化、吸收日本的全面质量管理经验的基础上,诞生了我国第一个QC小组。当年12月,该厂召开了第一次QC小组成果发表会,引起了各方面的反响。第二年,机械行业普遍开展了QC小组活动,并逐步扩展到电子、化工、基建等行业,从而使我国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3)领导支持为QC小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我国QC小组活动,由于各级领导的重视、支持和培育,不断发展,逐步延伸,已成为全社会的一项活动。截至1992年,全国累计注册的QC小组数量已达596万个。全国QC小组活动的发展大体分3个阶段:

1978-1979年为试点阶段。主要标志是以北京内燃机总厂为代表的一批试点企业,邀请日本专家讲学。与此同时,国内一批专家、学者致力于介绍和传播国外全面质量管理科学知识。1979年8月,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第一次QC小组代表会议,表彰了一批全国优秀QC小组。8月31日中国质量管理协会成立之后,举办了“全面质量管理骨干学习班”,培训了一批骨干,“质量第一”的思想得到了广泛宣传。通过这些活动,从组织上、思想上为QC小组在各地区、各行业的建立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1980-1985年为推广阶段。1980年3月,在试点企业取得成效的基础上,国家经委颁发了《工业企业全面质量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全面质量管理在企业中的地位、作用和推行办法,其中对QC小组活动提出了基本要求。从此,QC小组活动开始走向经常化、制度化。1983年9月,国务院领导接见了全国第五次QC小组代表会议的全体代表,并发表了重要讲话。明确指出:“加强全面质量管理,开展QC小组活动,对提高质量,降低消耗,对提高企业素质有很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它是把整个国民经济提高效益,提高素质的任务,落实到基层的一个重要的措施,一个良好的形式,一个打基础的工作。通过这样一种形式,这样一种方法,这样一个措施,就可以把提高效益,提高企业素质不致于限于一般号召,真正落实到实处”。同年12月,国家经委根据国务院领导讲话的精神,制订和颁发了《QC小组暂行条例》,进一步指明了QC小组活动的发展方向。与此同时,在全国开展了大规模的《全面质量管理基本知识》普及教育,QC小组活动已由工业企业扩展到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建筑业、服务业等各个领域。《暂行办法》、《暂行条例》的颁发和“全面质量管理基本知识”的普及,标志着我国开展QC小组活动从试点进入了推广阶段。

1986年至今为巩固深化和普遍推广阶段。党的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把质量问题提高到经济发展的战略和反映民族素质的高度,要求各部门、各企业和全体社会成员,都要为不断提高我国的产品质量而努力。1986年,国家经委决定,在“七五”期间,全国大中型企业都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行全面质量管理,为大中型企业开展QC小组活动创造了条件。同年,国家经委、劳动人事部、中国科协、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在全国职工中普及全面质量管理基本知识,并要求将接受普及教育和考试成绩记入职工个人技术档案。1987年8月,国家经委、财政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等5个单位联合颁发了《QC小组活动管理办法》,成为我国QC小组活动统一的指导原则,为QC小组的健康发展,在政策上提供了保证,并为QC小组的巩固深化和普遍推广,增添了动力和活力。1989年2月,中国科协、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和中国质协联合成立了“全国群众质量管理领导小组”,各省、市、自治区科协、总工会、团省委和质协也相继联合成立了QC小组工作指导委员会或领导小组,形成了各有关方面密切配合、通力合作、齐抓共管的推进体系,为全国QC小组活动的发展,建立了可靠的组织保证。

为了广泛、深入、扎实地开展QC小组活动,进一步提高其有效性,在总结我国QC小组活动经验的基础上,于1991年在全国第十三次QC小组代表会上,中国质协倡导了QC小组活动向“小、实、活、新”方向发展,从而有效地推进了QC小组活动在各行各业蓬勃开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