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质量工作者手册

质量检验阶段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中山大学出版社《质量工作者手册》第497页(736字)

这个阶段是从20世纪初期到40年代,其主要特点是按照质量标准,进行事后检验,以保证产品质量。由于生产迅速发展,企业规模日见扩大,大机器的生产方式和日益复杂的生产过程与手工业的管理制度、管理思想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企业“因袭管理”方法已经不能适应。1919年,美国管理专家泰罗发表了《科学管理原理》,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深入地研究了工时和科学的工作方式,提出了以计划、标准化、统一管理3条基本原则来管理生产,在生产的终端对产品进行检测、分类,排出废品,使合格品入库或出厂。这样,把原来由操作者本身同时承担的质量检验转移到管理者身上,成为一道独立的工序和一项重要的管理职能,由“操作者质量管理”变成了“检验员质量管理”。这是现代质量管理的起步,对于工业生产来说,是一次革命,对于企业提高管理水平有积极的意义。但是,由于质量检验的实质是“事后把关”,随着生产的发展它暴露出不少缺陷:在生产过程无法解决控制产品质量和预防废次品的问题;对产品全部检验需要庞大的检验队伍和机构,增加生产成本,而且对查出的废品无法挽回,经济性和可靠性差;设计、生产和检验三者缺乏相互协调,对质量问题往往扯皮、推诿,不能全面、准确地分析产生质量事故的原因。为适应日益发展的大生产的需要,客观形势要求质量管理进一步提高。20年代,美国一些统计学家和管理专家就开始“预防废品”和“抽样检验”的研究。1924年,贝尔电话研究室工程师休哈特,根据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成功地创立了质量控制图。与此同时,道奇与罗米格联合提出了“抽样检验表”。从此,统计方法便进入质量管理领域。但由于当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商品大量积压,社会购买萎缩,这种方法未能引起重视和广泛运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