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实用正骨手册

小夹板外固定技术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实用正骨手册》第33页(8206字)

小夹板外固定是利用与肢体外形相适应的特制夹板来间接固定骨折,它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是治疗骨折简便、有效的方法之一,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精华。

小夹板固定是从肢体的生理功能出发,通过捆扎夹板的束缚力,以固定垫加压施以矫正骨折端成角和侧方移位的应力,充分利用肢体肌肉收缩活动所产生的内在动力,使肢体内部因骨折所致的不平衡重新恢复平衡。因此,它是一种积极能动的固定,符合外固定生物力学原理。多数夹板不固定邻近关节,仅少数近关节部位骨折,需超关节夹板固定。便于进行功能锻炼,又不妨碍肌肉收缩。

一、小夹板固定的优缺点

(一)优点

1.无创固定,可用于老人、小孩及不能耐受手术的病人四肢骨折治疗。

2.操作简单,尤其对于胫腓骨、肱骨、尺桡骨稳定性骨折的固定。基层医院可以很好地实施。

3.取材方便,树皮、木板、竹片、硬纸板、塑料板、胶合板、铝片等均可制成夹板使用。

4.一般不超关节固定,便于早期活动,避免发生关节强直、肌肉萎缩及骨质疏松等并发症。

5.观察、调整方便,如发现对位、对线不良,肢体血运障碍,可随时调整。

6.价格低廉,医疗费用低,病人乐于接受。

(二)缺点

1.小夹板固定属于间接固定,不适应斜形、螺旋形和粉碎性等不稳定性骨折,否则易发生再移位或畸形愈合。

2.小夹板固定把持力差,不适用于单独固定股骨骨折,常需配合牵引治疗。

3.小夹板固定使用不当有可能出现一些严重的并发症和后遗症,如压疮、筋膜室综合征,缺血性肌挛缩,甚至肢体缺血坏死等。

4.小夹板固定随着肢体肿胀的消退,需经常复诊、调整,捆扎变松失去应有的固定功能,有时肿胀加重影响血运,均需及时调整。

二、小夹板固定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一)适应证

1.现场急救 四肢骨折关节脱位的现场救护,固定伤肢,便于安全迅速地转运。

2.四肢闭合性稳定性骨折 对上肢骨折及稳定性的胫腓骨骨折的固定效果好,肱骨骨折需配合外展支架。不稳定的胫腓骨和股骨骨折需配合牵引。

3.四肢骨折畸形愈合手法矫治后复位满意且稳定者。

4.伤口小的四肢开放性稳定性骨折,在清创术后可考虑使用。

(二)禁忌证

1.患肢肿胀严重有循环障碍危象者。

2.有可能诱发或已有筋膜室综合征者。

3.创面较大的开放性骨折。

4.伴有大面积创面感染,需经常换药者。

5.伴有较大面积挫伤的四肢骨折。

6.骨折伴有神经血管损伤,固定后可能加重损伤者。

7.没有条件经常得到复查调整的病人。

三、小夹板材料及制作要求

(一)小夹板材料性能要求 需具可塑性、韧性、弹性、吸附和透气性,质地轻,X线能穿透及价格低廉,来源丰富。常用材料有:

1.传统材料 ①木板类:柳木、杨木、杉木、榆木及泡桐木板等(此类最常用);②树皮类:最常用是杉树皮,再就是黄柏树皮、杜仲树皮等;③竹类:毛竹、竹片、竹条和竹签等;④胶合板类:如三合板、五合板等;⑤硬纸板类:粪纸、工业硬纸板及包装箱纸板等;⑥金属类:铝板条、“U”形铝板、铁丝等。

2.新型材料 聚氯乙烯树脂夹板、杜仲胶夹板及纸基塑料夹板等。其中纸基塑料夹板是最新研制的一种外固定材料,优点较多,例如可用火烤或热水(70°)泡的方法,使之软化后,进行塑形。其软化和硬固时间都很短,塑形的程序也较简单。能反复多次使用,X线穿透性能好,燃点高,一般火焰不易点燃。用过的污染夹板可用水刷洗,便于清洁回收再用,还可根据需要进行剪裁。

(二)小夹板制作要求 选用的材料应无虫蛀、无裂纹、无疤痕,表面光洁,修去棱角。其长度不超关节者等于或接近骨折段肢体长度,以不影响关节活动为度;超关节者其超出关节不少于2~3cm;其宽度总和相当于患肢周径的4/5左右,其厚度:木竹类一般为3~4mm,其他类型的材料以达到支撑强度为度。每组夹板的数量:一般为4块,小腿为5块,手指可用一块或两块。小夹板两两之间的间隙总和应为患肢周径的1/6~1/5。根据固定肢体的外形将夹板预弯成一定的弧度;夹板贴近肢体的一面衬毛毡,外罩布料或针织外套。

(三)固定垫 固定垫又称加压垫,安放于皮肤与夹板之间的某一部位,防止骨折再移位,还有少许矫正残余移位的作用。固定垫须软硬适中,有一定韧性弹性,能吸水散热,对皮肤无刺激。可取较软的棉花、布、毡等材料制作,垫应宽于夹板,根据应用部位的不同其大小不一,至少不得小于3cm×3cm。

1.固定垫的形状及用途 根据垫的形状可分为平垫、塔形垫、梯形垫、分骨垫、合骨垫、葫芦垫、横垫和空心垫等。

(1)平垫 为平整的长方形垫,一般长6~10cm,宽4~8cm,厚1.5~4cm,用于肢体平坦的长管状骨骨干骨折部位。

(2)塔形垫 为中间厚、贴夹板层长、贴皮肤层短、两边渐薄、形状似塔形的固定垫。塔形垫一般中间厚4~7cm,贴夹板层长12~20cm,贴皮肤层长4~8cm。

(3)梯形垫 为一边较厚、一边呈斜坡或阶梯状的固定垫。用于肢体斜坡处,如肘关节后下方及肩关节外上方。

(4)高低垫 高低垫为一边高、一边低的固定垫。用于锁骨骨折及尺桡骨茎突处骨折。

(5)抱骨垫 垫的一侧呈方形,另一侧呈半月形,可用绒毡等剪成。用于尺骨鹰嘴骨折和髌骨骨折,可使骨折片合拢。

(6)葫芦垫 两头宽大,中间窄小,呈葫芦状,但平整且厚薄一致。适用于桡骨小头脱位复位后的固定。

(7)大头垫 是用棉花或棉毡将夹板的一头包裹,适用于肱骨外科颈骨折。

(8)横垫 为窄长条形固定垫,平整且厚薄均匀,一般长7cm,宽2cm,厚0.3cm。适用于桡骨远端骨折。

(9)合骨垫 两边厚,中间薄而凹陷。适用于下尺桡关节分离及肱骨髁间骨折。

(10)分骨垫 以一根铁丝为中心,用棉花卷成梭形,直径0.5~1cm,长6~10cm。铁丝的作用是在X线检查时便于了解其摆放位置是否妥当。适用于尺桡骨骨折、跖骨骨折及掌骨骨折。

(11)空心垫 将平垫的中央切割成一圆孔即为空心垫。适用于内、外踝骨折。

2.固定垫的放置方法 固定垫的使用应根据骨折部位的肢体外形、骨折类型及骨折再移位倾向等情况而定,在骨折肢体的相应部位放置适当的固定垫。常用的固定垫放置法有一垫固定法、二垫固定法、三垫固定法和四垫固定法。

(1)一垫固定法 主要用于直接压迫骨折部位,多用于骨隆突部位的骨折,如肱骨内上髁、外上髁及内外踝骨折(空心垫),桡骨小头脱位(葫芦垫)和髌骨骨折(抱骨垫)等。

(2)二垫固定法 用于侧方移位较大、对位较差的横行骨折。两垫分别置于两骨折端的移位侧,两垫均不超过骨折线,以固定垫挤压,防止骨折再移位。

(3)三垫固定法 三垫固定法用于有成角移位的骨折,一垫置于骨折成角突出部位,另两垫分别置于长管骨两端的对侧,两骨折段像两个杠杆,三垫成为两杠杆的支点,以达到矫正骨折成角移位的目的。

(4)四垫固定法 四垫固定法多用于固定肱骨近端骨折,在外侧小夹板的近端及远端,相当于骨折线上下方处,各放置一固定垫,与内侧小夹板近端的大头垫形成四垫固定。

四、骨折的整复

应用手法使骨折闭合复位,称手法复位、正骨手法或整复手法。要使移位的骨折复位,必须施行一定的手法。正确的手法操作是骨折复位成功的关键,绝大多数骨折均可用手法复位。熟悉骨折移位的规律,掌握正确的手法,做好充分的整复前准备,选择适当麻醉和争取理想的整复时机,是手法复位成功的要点。

(一)整复时机

1.手法复位时间愈早,疗效愈好,骨折后半小时内,局部疼痛较轻,肌肉未发生痉挛。肿胀较轻,最易复位。

2.伤后4~6小时因局部淤血尚未凝结,复位较易。

3.如出现严重肿胀,则手法整复不仅不易成功,还可使患部肿胀加重。遇此情况宜暂缓整复。

4.成人一般伤后7~10天均可考虑闭合手法复位,小儿根据年龄的不同,时限适当缩短。

(二)整复前准备

1.麻醉 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有效的止痛或麻醉措施。血肿内浸润麻醉是较为安全和实用的麻醉方法,常用于闭合性骨折的复位。局部消毒,进针达两骨折端之间或抽出了暗红色的陈旧血液,即表明针进入骨折部血肿,可缓慢注入麻醉剂。麻醉剂常用2%普鲁卡因或2%利多卡因注射液。

2.材料准备 包括夹板、棉垫、捆扎带、胶布、棉花、小压垫、纸块、石膏绷带等。

3.人员准备 确定主治者与助手,并做好分工,做到胸中有数,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参加整复者应对伤员的全身情况、受伤机制、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等作全面的了解和复习,将X线片与病人实际情况联系起来,仔细分析;确定该骨折需用哪些整复手法以及助手配合等,做到认识一致,动作协调;根据骨折情况,将伤员及患肢置于恰当的肌肉松弛位置,以减少对骨折段的牵拉力。

(三)整复手法 整复手法较多,祖国医学《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早就着有摸、接、端、提、按、摩、推和拿的正骨八法,按照用远折端对合近折端的原则整复骨折。近几十年中西医结合的实践工作,使骨折整复有了进一步发展。尚天裕教授总结的正骨手法被普遍接受。

五、夹板包扎固定方法

(一)捆扎带的制作及用途 捆扎带又称为加压横带,是捆扎于夹板外层起加压束缚作用的窄布条带。用2~4cm宽的布带或绷带折叠成宽1cm的扎带,共3~4条。捆扎带的作用,主要是加压捆扎,便于调节小夹板松紧度。

(二)小夹板包扎

1.续增包扎法 即边用绷带缠包患肢,边陆续逐一放置前后、左右各个小夹板。骨折复位满意后,由助手维持骨折肢体的合适体位。患肢缠包1~2层内衬绷带,保护皮肤不受小夹板摩擦。按先后顺序放置固定垫,放置时应使固定垫平整,切勿折叠。根据小夹板放置的部位。也可先用胶布将固定垫粘贴在小夹板上,以免固定垫滑动移位。根据骨折移位情况,先安放对骨折起主要作用的两块夹板,使其贴近内层,用绷带缠包稳妥后,再放置起次要作用的小夹板,继续用绷带缠包,以使主要小夹板先发挥作用,而且其作用更为可靠、切实。在夹板外层用绷带包扎2~3层进行覆盖,以维持各块夹板的位置,防止相互移动错位。从中间向两端依次缚扎3~4根捆扎带,每根捆扎带绕肢体两周后结扎。活结应在前侧或外侧夹板上,以便于松紧调节。捆扎带之间的距离要均匀,松紧度以能上下移动1cm为宜。此法之优点是夹板不易移动,较为牢靠。

2.一次包扎法 先包内衬绷带,一般2~3层,对患肢皮肤进行适当的保护。绷带缠包应比较松散,不可过紧,以免影响浅静脉的回流。将固定垫粘贴在夹板的适当位置上。将几块夹板一次性放置于患肢四周,而不是先后逐一放置小夹板,外层也不再用绷带缠包。小夹板外层直接用3~4根捆扎带捆扎,松紧适度。此法使用的绷带较少,夹板易移动,需经常检查。

(三)小夹板操作注意事项

1.小夹板固定加压不是借助绷带的包扎,而是靠加压横带的加压捆扎。因此,在包扎绷带固定小夹板时,不可用力加压。

2.选用小夹板的型号要合适,不宜过长或过短,过长会影响骨折部近关节的活动,过短则固定骨折不牢。

3.捆扎带分布要均匀得当,长的肢体段如股骨和胫腓骨段一般应捆扎4根捆扎带,短的肢体段如肱骨和尺桡骨段一般应用3根捆扎带。

4.靠近关节的骨折除了用超关节夹板固定外,还要借用托板固定,2~3周去除托板,进行关节功能锻炼。

(四)小夹板固定后注意事项

1.适当抬高患肢,应将患肢置于略高于心脏的位置,以利于肿胀消退。可将患肢置于软枕、沙袋或其他架子上。

2.密切观察患肢血液循环情况,尤其是固定后1~4天内更应注意肢端动脉的搏动,以及皮肤温度、颜色、感觉、肿胀程度,手指或足趾主动活动等。若发现有血液循环障碍,必须及时将捆扎带放松,如仍未好转,应拆开绷带观察,如血运恢复,肿胀不重,可重新固定,防止包扎过紧。如肿胀重血运不恢复,则应放弃夹板外固定。

3.若病人不住院治疗,首先要教会病人及其家属观察患肢指(趾)端血运,如果疼痛剧烈,指(趾)端苍白青紫,应立即到医院检查和治疗,不能耽误,一定要向病人及其家属详细交代清楚,并在门诊病历上详细记载。

4.注意经常调整夹板的松紧度,患肢肿胀消退后,夹板也将松动,故应每天检查扎带的松紧度,及时予以调整。

5.定期摄X线片,了解骨折愈合情况,以及骨折是否发生再移位,尤其在复位后2周内要勤于复查,若发现骨折移位,应及时进行再复位。

6.及时指导病人进行患肢功能锻炼活动,将功能锻炼方法教给病人及其家属,避免剪力和扭力,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做到医患密切配合,也可将注意事项印刷成单页,交给病人或家属随时参照执行。

六、小夹板固定并发症

小夹板操作虽然并不复杂,但如果注意不够,往往在小夹板固定操作过程中及小夹板固定后的康复过程中出现问题,轻者病人不适,重者可能导致肢体功能丧失,甚至肢体缺血性坏死,给病人造成难以承受的损害,这是所有医务工作者需要切切牢记的。

(一)压疮 多发生于内衬加压垫矫形固定时,为了矫正成角或轻度侧方移位而内衬的加压垫压力局限,矫形压力较大,容易产生压疮,临床表现为局部持续性疼痛。

防治方法:①一般不稳定的骨折不宜采用小夹板固定,需用加压垫矫正骨折畸形时,加压垫宜用棉花或棉布垫,加压垫面积应稍大。包扎时适当用力,不能加压过紧。②一旦出现局部持续性疼痛,可将加压横带稍加松解减压处理,如果因此骨折再移位,可换用石膏托或外固定器等其他外固定方法。

(二)小夹板远端肢体肿胀 小夹板包扎后,常常出现夹板远端肢体肿胀。由于骨折的一段肢体挫伤、肿胀以及夹板绷带束缚引起患肢浅静脉回流障碍所致。轻度肿胀可在数日内逐渐自行消退。重者应调整扎带松紧度,还可用绷带适当加压包扎肢体远端,用内层的纱布绷带自下而上将患肢远段完全包囊住,上肢缠包至指蹼处,下肢缠包至趾蹼处,使患肢远段的浅层静脉完全在均匀的压力之下,促使大部分静脉血液由深层静脉回流。若患肢为上肢,可利用小夹板绷带将上肢肢体悬吊,以便于加速上肢静脉回流,消除肿胀。若患肢为下肢,可将下肢抬高置于Braun架上,或置于下肢CPM功能活动锻炼器上,进行被动活动,加快肢体静脉回流。不断作手的抓握动作,活动足趾和踝关节,促使静脉血液加速回流,可消除肢体肿胀。如果肿胀严重,应注意肢体血液循环障碍,疼痛或感觉异常,指(趾)端甲床血运不良,应拆开小夹板进行重包,或改用其他固定方法。

(三)筋膜室综合征 如果小夹板固定太紧,或术后肢体肿胀不断加重,影响肢体血液循环,可致肢体筋膜室综合征,引起缺血性肌挛缩甚至坏死。

防治方法:包扎小夹板松紧应适当。术后注意观察肢体末端皮肤色泽、肿胀程度和感觉。一旦怀疑肢体血运障碍时,应及时松开加压横带观察,如血运改善,待肿胀消退后重包小夹板,如血运无好转,应切开减压,改用外固定支架固定。

(四)骨折再移位 如果小夹板包扎固定太松,或肢体消肿后小夹板松动,以及不稳定骨折,容易发生再移位。

防治方法:包扎小夹板时应注意松紧适度,一般应每天检查一次加压横带及小夹板的松紧度。第1、3、7天X线检查各1次,复查骨折对线、对位情况。如发现骨折移位,及时重新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或改用其他固定方法。

上一篇:超声诊断 下一篇:实用正骨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