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辨证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实用针灸经验处方手册》第182页(2174字)

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是各种各样的,最常见的有六淫、七情、饮食、劳倦等。病因辨证,就是通过分析病人的症状、体征,根据各种病因的特性和致病特点,来推究所患病的病因,为提供依据。

(一)六淫辨证

1.风 风为百病之长,其性轻扬,善行数变,具有发病迅速,消病快,游走不定的特点。常见发热恶风,头痛,汗出,咳嗽,鼻塞流涕,舌苔薄白,脉浮缓。或见肢体麻木,强直痉挛,四肢抽搐,角弓反张;或皮肤瘙痒。以取手阳明经、手太阴经、足太阳经、督脉、足少阳经腧穴为主;或以病位选取有关经脉、腧穴。针用泻法,或补泻兼施法。

2.寒 寒为阴邪,其性清冷,凝滞,收引,易伤人阳气,阻碍气血运行。常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喘咳;苔薄白,脉浮紧。或手足拘急,疼痛,四肢厥冷;或肠鸣腹痛,泄泻,呕吐等。以取手阳明经、督脉、足太阳经、任脉,足阳明经腧穴为主,或以病位选取有关经脉、腧穴,针以泻法,或并用灸法。

3.暑 暑性炎热、升散,易耗气伤津,且多夹湿伤人。常见恶热,多汗,口渴喜饮,神疲乏力,尿黄,舌质红,苔白或黄,脉象虚数。甚则发热,卒然昏倒,汗出不止,气急,或见昏迷惊厥,舌质红绛干燥,脉濡数。以取手阳明经、督脉、手厥阴经腧穴为主;或用急救穴。针用泻法,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4.湿 湿性重着,粘滞,病情常缠绵,不易速去。常见头重胀而痛,胸闷不畅,口不渴,或渴而不欲饮,身重而痛,发热体倦,小便清长,舌苔白滑,脉象濡或缓。或见头重如裹,周身不舒,四肢懈怠,或关节酸痛、重着,屈伸不利等。以取手阳明经、足阳明经、足太阳经、足太阴经腧穴为主。或以病位选取有关经脉、胸穴。针用泻法,或补泻兼施法。

5.燥 燥性干燥,易伤津液,在临床上燥邪有温、凉之分。温燥常见身热,有汗,口渴,咽干,咳逆胸痛,甚则痰中带血,鼻干,舌质干苔黄,脉浮数;凉燥常见头微痛,恶寒,无汗,咳嗽,喉痒,鼻塞,舌苔白而干,脉象浮。以取手太阴经、手阳明经、足太阳经腧穴为主。针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法。

6.火 火与热、温属同类,均为阳盛之象,但亦有别,即轻重程度不一,火最重,热次之,温最轻。有云:火为热之极,温为热之渐。所以火热、温热常相提并论。其性燔灼迫急,耗津伤液,常导致筋脉失养而动风,迫血妄行而动血。常见壮热,口渴,面红目赤,烦躁谵妄,甚则四肢抽搐、拘挛。或见衄血、吐血,斑疹,或狂躁,痈脓,舌质红绛,苔黄或黄燥,脉象洪数或滑数或细数。以取手阳明经、足太阳经、督脉、足少阳经腧穴为主。或选用急救腧穴。针用泻法,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法。

(二)七情辨证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其致病多由于外界的刺激,造成情志的过度兴奋或抑制,从而损伤内脏造成各种疾病。其临床表现也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有:喜伤,则心神不安,语无伦次,哭笑无常,举止失常;怒伤,则肝气逆,甚则气血并走于上见神昏暴厥,吐血;忧伤,则情志抑郁;闷闷不乐,神疲乏力,食欲不振;思伤,则心悸怔忡,失眠,健忘,纳差,形体消瘦;悲伤,则面色惨淡,精神不振;恐伤,则怵惕不安,喜静,常欲闭户独居,常表现出如有人捕之的状态;惊伤,则情绪不宁,甚则神志错乱,语言举止失常。取穴以所伤脏腑选取有关经脉、腧穴。针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法,或补泻兼施法。

(三)饮食劳伤辨证

1.饮食所伤 此为由于饮食不当所导致的疾病。常见伤于胃则胃脘痛,恶闻食臭,食欲不振,胸膈痞满,嗳腐吞酸,舌苔厚腻,脉滑无力。伤于肠则腹痛,肠鸣,泄泻,苔腻或黄,脉滑。如误食毒物,则恶心呕吐,或吐泻交作,腹中绞痛等。以取任脉、足阳明经、手厥阴经、手阳明经腧穴为主。针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法,或三棱针点刺放血法。

2.劳逸所伤 此为因过于劳倦或过于安逸所致的疾病。常见过劳,则倦怠无力,喜卧,懒言,精神不振,饮食减少,苔薄白,脉缓大,或浮或细;过逸,则体胖,行动不便,动则喘息,心悸气短,肢软无力,苔白薄或腻,脉缓。劝说病人尽量避免过劳,讲清过于安逸对身体的危害,要适当参加劳动,以取足阳明经、手阳明经、足太阴经、及任脉、背俞穴为主。针用补法,或平补平泻法,或兼用灸法。

3.房事所伤 此是过于频繁的性生活所导致的病证。常见阳虚,则腰酸腿软,面色白,畏寒,四肢欠温,阳痿早泄,梦遗滑精,舌淡苔薄白,脉沉迟少力尺弱。阴虚,则腰酸腿软,骨蒸潮热,手足心热,心悸失眠,颧红盗汗,咳嗽咯血,或痰中带血,舌红少苔,脉细或细数尺弱。以取足太阳经、任脉、足少阴经,及背俞穴为主。针用补法,或兼用灸法(阴虚者忌用灸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