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实用针灸经验处方手册》第233页(1892字)
[简述]中风又称急性脑血管病,可结合病因、病理区分为缺血性与出血性两大类。缺血性有:①短暂脑缺血发作(TIA);②脑梗塞:包括脑血栓形成与脑栓塞。出血性有:①脑出血。②蛛网膜下腔出血。在临床上以脑血栓形成与脑出血为多见。
凡是脑血管管壁硬化变性或炎性改变均可使动脉内膜粗糙、管腔狭窄,为血液有形成分尤其是血小板粘附到病变部位创造了条件。如有血液粘滞性、凝固性增高、血流缓慢、降压药过量而血压降低和心动过缓、心功能不全等因素更可促进血栓形成。
高血压和动脉硬化是脑出血的最常见病因,出血的血管多见于脑内小动脉,如大脑中动脉的豆纹动脉。高血压和动脉硬化不仅可使脑血流减少、脑血管阻力增大,而且可引起脑小动脉壁缺氧、代谢障碍,并继发脑小动脉内腔扩大或形成小动脉瘤破裂而出血。用力或激动,因血压突然增高更易于破裂出血。
祖国医学认为中风病,应属本虚标实之证,多由正气内虚,病邪为患。其由肝风内动者,益以络脉空虚,风邪入侵,外邪引动内风,发为中风;其由肾阴不足者,不能上济于心,心火偏亢,肝失所养,阳亢于上,发为中风;其由脾运不健者,益以饮食不节,湿聚生痰,痰郁化热,蒙蔽心窍,发为中风。
上述肝风内动(风)、肾阴不足(火)或脾运不健(痰)等三种原因。均不宜孤立看待,每多相互影响,证候互见。在临床上尤宜结合患者情志性格,注意各人环境不同、生活各异等各种内因外因,内外相干,发展各异,但其病因总不外乎风、火、痰三者,各自的、侧重的或相互联系的关系。
[治法]急性期:醒脑开窍、平肝熄风。恢复期、后遗症期:活血化瘀、舒通经络。
[处方]急性期 1.毫针法:①:水沟┻、内关┻、合谷┻、太冲┻;②水沟┻、间使┻、三间┻、行间┻;③印堂┻、水沟┻、合谷┻、太溪┻;④印堂┻、素髎┻、合谷┻、曲池┻、三阴交┻;⑤百会、水沟┻、劳宫┻、十二井↓;⑥水沟┻、合谷┻、十宣↓、太冲┻、丰隆┻、涌泉┻;⑦神阙X、气海X、关元X┬、足三里┬。
方法:临床中风急性期多数症状突然昏倒,神志昏迷,牙关紧闭,两手握固,面赤气粗,喉中痰鸣,二便不通,舌红苔黄厚,脉弦滑有力。应选①~⑥组处方,其中的①组处方,进行治疗,每日1~2次,每次留针30分钟,有少数出现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开,手撒,遗尿,鼻鼾息微,四支逆冷,脉细弱或沉细无力者,应用第⑦组处方进行治疗,每日1~2次,留针20分钟,并配合灸法。
恢复期、后遗症期
1.毫针法:①印堂、下关、颊车、合谷;②印堂、承浆、廉泉、内关;③印堂、肩髃、曲池、外关、合谷;④百会、太阳、风市、阳陵泉、悬钟、侠溪;⑤印堂、鱼际、列缺、尺泽、阴陵泉、三阴交;⑥百会、风池、肝俞、胆俞、肾俞、承山、太溪;⑦天柱、翳风、肩髎、后溪、风市、阳陵泉。
方法:依据辨经选穴,选1组处方,每日或隔日1次,留针30~40分钟,一个月为1疗程,休息3~5天,进行第2疗程。
2.舌针法:①心穴、肾穴、肝穴②心穴、脾穴、胃穴;③上肢穴、下肢穴、心穴;④中矩、神根穴、佐泉穴。
方法:任选1组处方,应用毫针点刺5~6分深即可。
3.穴位注射法:①肩髃、曲池;②足三里、风市、悬钟;③肩髎、手三里、外关;④血海、阴陵泉、三阴交。
方法:选1组处方,应用维生素B12注射液,每穴注入1毫升,隔日1次。单独应用,亦可配合毫针法同时应用于临床。10~15次为1疗程。
4.头针法:①顶中线、顶颞前斜线;②顶旁1线、颞前线。
方法:两组处方,交替应用,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每5~10分钟,重复捻针1次,每次连续捻针2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间隔1周,再进行下1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