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麻醉科手册

控制性低血压麻醉

书籍:麻醉科手册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麻醉科手册》第439页(4995字)

麻醉期间通过使用神经节阻滞药(即血管扩张药),有控制地使病人的血压降低,称控制性低血压麻醉,其目的主要为:①减少手术失血量;②降低大血管张力;③控制高血压危象。

【适应症】

一、出血量大、出血凶猛而止血困难的手术,如鼻咽部血管纤维瘤、脑膜瘤、脑血管畸形及先天性颅内动脉瘤等。

二、主动脉缩窄、胸腹主动脉瘤切除、动脉导管未闭切断术等大血管手术。使用控制性低血压的目的为降低血管张力,减少因剥离和钳夹血管时损伤血管壁,又可避免因钳夹主动脉后引起上半身血压急剧升高的不良后果。

三、控制术中并发的高血压危象,如用于嗜铬细胞瘤切除术等。

【禁忌症】

一、冠状动脉血管病、高血压动脉硬化、心血管代偿功能不全。

二、严重肝肾功能不全。

三、虚弱、血容量不足、贫血、急性失血、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休克等。

四、红细胞增多症。

五、老人或小儿。

【生理基础】

一、正常血压的维持有赖于心输出量、周围血管阻力、循环血容量、血液粘滞度及血管壁弹性等几个因素。施行控制性低血压,主要是通过改变周围血管阻力,使血管扩张。在全身血管扩张的基础上,通过调整体位,使血液随体位的改变而重新分布,使高处的血流比低处者相对减少,即将手术部位置于最高位,可使手术野局部的血流显着减少,从而达到渗血减少的目的。

二、如果将下肢放低,血液可积聚于下肢,减少静脉回流,则血压可进一步下降;相反,则使血压立即上升。

三、为保证脑组织的供血,头部应与心脏在同一水平位,勿使过高或过低。过高有发生脑栓塞的危险;过低有发生脑出血、脑水肿的危险。

四、控制性低血压的程度应以能维持机体代谢功能所必须的血压为原则。临床上以控制动脉压在70~80毫米汞柱,或降低其原血压的30%为宜。低于此水平时,尤其是维持时间过长者,容易因之转化为休克,或导致尿少、尿闭、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为安全计,低血压的维持时间一般以30~60分钟为妥。

【麻醉前准备】

一、病人的准备 同乙醚全麻。对嗜铬细胞瘤并发高血压发作者,术前尚需用里杰丁(酚妥拉明),详见第十二章第十三节。

二、药物的准备 除全麻药物外,常用的降压药有四类:①神经节阻滞药,如六甲胺、阿福那;②α-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药,如里杰丁(苄胺唑啉);③血管平滑肌抑制剂,如硝普钠、三磷酸腺甙(ATP);④具有神经节阻滞作用的吸入麻醉剂,如氟烷。可酌情选用其一。上述各药的作用特点详见第四章第二节及第十四节。

三、器械的准备 同吸入全麻。

【操作方法】

一、先施行气管内插管紧闭全麻,并使麻醉维持稳定。

二、开放二条静脉,其一供降压及升压用药,另一供输液输血。

三、降压前先将体位调节好,即将手术野调节在稍高于身体其他各部位的水平,但保持头部与心脏在同一水平位。

四、当手术需要降压之前5~10分钟时开始用降压药物。用药后根据血压变化的程度,利用改变下肢体位以进一步调节血压:下肢(指髋关节以下)放低或抬高15度,可使血压下降或上升10~20毫米汞柱。具体用法和用量有六种,可选用一种使用。

(一)六甲胺用药法:有二种方法。

1.分次用药法:为较稳妥的方法。先测量瞳孔大小及血压,然后经静脉快速注入六甲胺12.5~25毫克作为试验剂量,3分钟后观察瞳孔大小及血压改变,根据观察结果再用药:

(1)如果3分钟后,血压无下降倾向,瞳孔大小无变化,说明病人对六甲胺的耐力颇强,应立即静注62.5~125毫克。

(2)如果3分钟后,瞳孔已轻度扩大,但血压仍无改变,而仅有心率增速时,第二次注药量约需50~70毫克。

(3)如果3分钟后,瞳孔已中度扩大,且血压已下降10~20毫米汞柱时,第二次注药量只需12.5~25毫克。

(4)如果3分钟后,瞳孔已明显扩大,且血压已降至预计水平(一般不低于70~80毫米汞柱),即可不再用药。这种情况较少见,可见于老年或动脉硬化病人。

2.一次投足量法:为避免六甲胺产生自身急性抗药,可采用本法,但只限用于青壮年病人。首次剂量按下列公式用药:

将计算出的量一次静注,3~5分钟内如果血压不降或估计药效不够满意,可立即再注射同样剂量。

注意事项:

(1)约有10~20%病人应用六甲胺后,血压毫无改变,遇到这种情况,可结合使用具有协同作用的药物,如普鲁卡因酰胺(100毫克/次静注),或利血平(0.5~1毫克静注),或氯丙嗪(6.25~12.5毫克静注)以配合降压。

(2)血压下降过度,或手术不再需要降压时,只要血容量未减少,可抬高下肢,或经静脉快滴50%葡萄糖液100~200毫升,血压即可恢复正常。一般升压并不困难,但十几小时内仍有发生直立性虚脱的危险,应严密注意。

(3)术后有瞳孔散大、视力减退和羞光等副作用,可持续12~24小时。其他有尿潴留、肠胀气等。副作用与剂量有关,愈大则易发生。

(二)阿福那用药法:

1.一般均用0.1%阿福那溶液作静脉滴注用药。初速为60~100滴/分,每1~2分钟测一次血压。3~5分钟后血压应有初步下降(约20毫米汞柱左右),瞳孔也开始散大,表示降压有效。

2.如果3~5分钟时,仅轻度瞳孔散大,且血压无下降趋势时,则需将滴速增快,或单次静注阿福那5~10毫克,以使血压下降。

3.一般应于10分钟内将血压降至70~80毫米汞柱,然后减慢滴速至20~40滴/分,以维持平稳的低血压。

4.当手术不需要降压时,停药数分钟后血压多可自动回升。其副作用比六甲胺少,术后可能有一过性听觉和视觉障碍。

(三)里杰丁用药法:详见第四章第二节和第十二章第十三节。

(四)硝普钠用药法:

1.用0.01%硝普钠溶液按0.5~1.5微克(平均1微克)/公斤体重/分的滴速静脉滴注。例如70公斤体重的病人,每分钟滴注70微克,相当于0.01%硝普钠溶液0.7毫升/分,等于专用的特殊滴器(详见第四章第二节)的35滴/分。一般降压迅速,达到预期低血压后减慢滴速。

2.停止滴药后,血压可于5分钟内迅速回升至原来水平。

3.总用量以1毫克/公斤体重为宜,极量不超过3~3.5毫克/公斤体重为限。

4.剂量过大时可出现毒性反应,主要为疲倦、恶心、食欲不振,继之定向力障碍、精神错乱和肌痉挛。一般发作于用药后45分钟。

(五)三磷酸腺甙降压法:本法的降压时间短暂,但效果确实,作用迅速,控制性好,调节性强,故极适用于仅需要短时间降压的手术操作过程,如结扎动脉导管、分离结扎脑动脉瘤、门脉高压钳夹脾肾血管等。为创造“干燥无血手术野”而需要较长时间降压者,本法并不适用。三磷酸腺甙按1~2毫克/公斤体重计算,以5%葡萄糖溶液稀释至20毫升,于1分钟左右静脉注毕。如果血压降低不满意,可追加首次量的1/2。收缩压一般可在静注后30秒钟开始下降,1分钟内下降最明显,2分钟时开始有不同程度的回升,6分钟时绝大部分病人的血压可恢复至原来水平。故本法仅适用于估计能在2~5分钟内完成的手术操作。在血压下降的同时,心率多减慢20~30次/分,随血压上升,心率也恢复正常。心电图有一过性窦性心律不齐、窦性心动过缓,个别可出现短暂的Ⅰ度房室传导阻滞,但停药后均能迅速恢复。

(六)氟烷降压法:全麻稳定后,当需要降压时,可通过缓慢地加深麻醉的措施,使血压降至需要水平。麻醉减浅后即可使血压回升。详见第十章第四节。

五、升压方法 手术不需要低血压时,即应缓慢升压,具体可采用下列步骤:

(一)停用降压药,或减浅氟烷麻醉。

(二)改体位为水平位,或头低5度体位,或抬高下肢15度。

(三)静脉快速滴注50%葡萄糖100毫升。

(四)补足血容量。

(五)必要时静注少量麻黄素(15毫克)。

【注意事项】

一、控制性降压时,必须保证充分的供氧排碳,故应在气管内插管下进行。否则,反而可引起手术野渗血增多,以及陷入休克。

二、降压的程度,不应单纯追求“低血压”的数字,一般应以渗血确已减少或大血管张力已经减低为适宜。要达到上述要求,一般以降低术前血压的30%左右即足,最低不应超过60毫米汞柱。

三、降压程度不够时,应先利用体位调节(即将手术野调至最高水平),以尽量减少降压药物的用量。

四、低血压的持续时间应尽量缩短,一般以30~60分钟为妥。降压期间丧失的血液及体液应及时补回,以保持血容量正常。由此可避免转化为休克,或造成升压困难,或升压后再转化为休克。

五、升压应缓慢。伤口缝合前必须将血压调节至术前水平,并仔细止血,以预防术后伤口继发性出血。

六、术后应注意苏醒情况、有无脑缺氧或脑栓塞、反应性出血、视力模糊、少尿、尿闭、肾功能衰竭及肝功能变化等并发症。

上一篇:气管内麻醉 下一篇:三氯乙烯麻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