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平衡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东方出版中心《实用高血压病防治手册》第178页(1969字)

心理-社会因素在高血压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激惹因素和突发事件,这时机体会作出相应的反应,发生一系列心理、生理变化,如心率加快、呼吸急促、血压升高、肌肉紧张度增加等,即呈现所谓“警戒反应”。如果激惹因素强度不太强,次数不太多,持续时间较短,机体通过自身调节引出“松弛反应”,各种过亢的心理、生理变化就会逐步消除,恢复正常的生理状态。但是如果激惹因素强度过强、次数过频、持续时间过长,或者机体调节功能减退,“松弛反应”受到削弱,难以抗衡和化解过亢的“警戒反应”,久而久之,将会导致躯体一系列的病理变化,引发多种心身疾病。高血压就是最常见的心身疾病之一,一般认为长期的压抑性心理状态和急剧而强烈的精神创伤等心理-社会因素是高血压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

(一)心理保健形式

高血压心理保健应当从以下三方面着手,进行综合防治:

1.动员、加强社会支持系统:社会的关怀、亲友的劝慰,特别是医务人员耐心疏导和热情服务,会起到积极的缓冲作用,减轻应激强度,缓解过亢的警戒反应,鼓起战胜疾病的信心,改善不良的心理状态。

2.调动、加强自身调节系统:正确对待人生、正确对待疾病,坚定美好的人生信念,心胸开阔,乐观豁达;确立对疾病的正确态度,“不要担心,但要当心”,加强保健意识,理智地调控好心理状态,妥善地处理心理-社会事件,遇事要“拎得起,放得下,想得开”。这样将会起到积极的化解作用,减轻和克服负性情绪的不良影响,减轻异常的心理-生理反应。

3.引出加强“松弛反应”系统:通过训练和不断强化,引出和掌握“松弛反应”的保健方法(如生物反馈、气功等),增强抗衡系统,能动地调整和控制心理-生理活动,缓解过亢的“警戒反应”,促进心身和谐、疾病康复。

(二)心理保健要求

高血压心理保健应当做到四要:心情要愉快、心态要平衡、生活要规律、生活要充实。

1.心情要愉快,心态要平衡:任何不良心理-社会事件都会引起人的不良情绪反应,一般称为负性情绪,其表现有焦虑紧张、压抑忧郁、激动易怒、敏感多疑、好胜心强、情绪低落等,这些负性情绪对心身健康是有害的,对高血压的治疗和预后都有不良影响。高血压病人要学会各种调整心理活动和稳定情绪的方法,实事求是地认识和处理心理社会事件,尽量设法克服各种负性情绪,消除不切实际的争强好胜心和过分消极的失落自卑感,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学习和掌握一些高血压防治知识,正确认识和对待高血压病。高血压目前虽然难以根治,但只要采取正确的对策和有效的措施,高血压是可防、可治的,不必过分担心,“既来之,则安之”,克服因疾病而引起的不良心理因素,切实地加强生活方式的调整和坚持合理用药,高血压一定能得到较佳的控制。负性情绪宜疏不宜堵,遇到不顺心的事,不要耿耿于怀生闷气,自己能化解最好,实在解不开,找个适当的场合,向可信赖的人倾诉一下,“一吐为快”有益于健康。陶冶美好的道德情操,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安排丰富的休闲生活以及坚持心身放松的锻炼,都是心理保健的良方,防治心身疾病的有效措施。

2.生活要规律,生活要充实:高血压病人应当学会科学地、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做到劳逸结合、起居有常,既保持有节奏的生活,又保证有足够的睡眠和休息。高血压病人中常表现出两种截然相反的倾向。一种是生活没有规律,工作没有条理,不注意劳逸结合和量力而行,经常超负荷工作和迷恋竞争性强的娱乐活动,这样做对高血压的控制和康复是不利的,甚至会引发突然事件。另一种是误认为患了高血压病后不能多动脑、不能多活动,只有“绝对”休息才是最稳妥的。更有一些老年高血压病人,认为应当享享清福了,极少参加社会集体活动,生活圈子狭小,缺少保持一定节奏的生活日程安排,生活平淡无味。这样做不但对控制高血压无补,反而会导致精神委靡、生活质量下降。以上两种倾向都应当克服,要学会科学地安排生活,建议制订一个生活内容丰富、劳逸结合的作息时间表并严格执行;尽量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活动,置身于集体之中,培养多样的兴趣爱好,使生活更充实。舒适的环境、温馨的氛围、亲友谈谈心、公园散散步、听听轻音乐、养养花鸟、丰富的休闲生活、和谐的人际关系、适量的体力活动等对健康大有益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