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B12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临床用药速查手册》第261页(1336字)

【别名】:

腺苷,钴胺素,氰钴氨素,氰钴胺

【释文】:

片剂:0.25mg;注射剂:0.05mg/ml,0.1mg/ml,0.25mg/ml,0.5mg/ml,1mg/ml。

【药理作用】:

作为辅酶参与核酸合成、脂肪及蛋白质代谢;维持中枢及周围有髓鞘神经纤维的功能及完整性。维生素B12的主要作用有以下两点:①促使N5-甲基四氢叶酸转变为四氢叶酸,与胸腺嘧啶核苷酸的合成有关。当B12缺乏时,使嘧啶合成受阻,DNA合成发生障碍,影响红细胞的成熟,导致巨幼细胞贫血。②促使甲基丙二醇转变为琥珀酸,参与三羧酸循环,是神经髓鞘中产生脂蛋白过程中的重要反应,有助于保持神经髓鞘纤维功能的完整性。

人体维生素B12来源于动物性食品,其吸收过程复杂,任何环节的异常即可引起维生素B12缺乏。摄入食品中的维生素B12与胃壁杯状细胞分泌的内因子结合成复合物,到达回肠后与肠黏膜细胞上的特殊受体结合而进入血液循环。在血中与钴胺转运蛋白Ⅱ结合,贮存在肝脏,以备需要,肝脏贮存维生素B12的量占体内总量的50%~90%。维生素B12主要经肾脏排泄,少量经胆汁、胃液、胰液排入肠道,其中少部分形成肠肝循环,未吸收部分随粪便排出。本品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

【主要用途和用法】:

主要用途:①治疗恶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恶性贫血由于缺乏内因子致食物中的维生素B12易被破坏,影响吸收。巨幼细胞贫血由于维生素B12摄入不足(如完全素食)或吸收不良,例如胃切除、小肠部分切除、严重的慢性胰腺炎、回肠末端疾病、肠道放射性损伤、乳糜泻、热带口炎性腹泻、肠道寄生虫或细菌生长过度、维生素B12拮抗剂的应用(如对氨基水杨酸钠、新霉素、秋水仙碱等)。与叶酸有协同作用,常合用。②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多发性神经炎、神经痛、神经萎缩等。③治疗肝炎。用法:口服:0.25mg,tid。肌注:0.05~0.50mg,qd或qod。儿童0.05~0.10mg,qd。恶性贫血或胃大部分切除者,开始0.05~0.10mg,qd,2周后改为每周2次,4周后待血象正常后改为每周1次维持。若伴有神经系统损伤,则开始治疗应尽早,剂量也应大些,疗程应达到神经功能恢复或病变不再进展为止,有的需终生治疗。如疗效不佳,应考虑是否同时存在叶酸缺乏、感染或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如开始疗效明显,以后进步缓慢,应考虑合并存在缺铁性贫血的可能。

【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偶可引起皮疹、瘙痒、腹泻、哮喘等过敏症状,罕见过敏性休克,应停药,并予以抗过敏药物等处理。可引起低血钾及高尿酸血症,痛风病人可诱发痛风。可促进肿瘤生长,恶性肿瘤病人禁用。氯霉素可抵消本品的造血功能。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氨基水杨酸类、部分抗惊厥药(如苯巴比妥、苯妥英钠)、秋水仙碱等,可减少本品从肠道吸收。抗生素类可影响该药用微生物法测定的血清和红细胞内的浓度,出现假性低值。用药初期宜查血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