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果树育苗手册

不同树种苗期病害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果树育苗手册》第77页(14513字)

1.苹果病害

(1)苹果褐斑病

①症状 由于品种和发病时期不同,症状会有不同。在叶片发病初期,叶背面出现边缘不整齐的褐色至深褐色小斑点,直径0.2~0.5厘米,后来可产生同心轮纹型病斑。在叶正面病斑处长出排列成轮纹状的小粒点,也可以产生放射针芒状病斑,还可以产生混合型病斑,病斑正面暗褐色,近圆形,常有多个病斑连在一起,形状不规则,边缘呈放射针芒状。后期病斑中部表现为灰白色,其上着生黑色颗粒。病叶变黄时病斑周围有绿色晕环,此病又称绿环褐斑病。

②病原菌 病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学名为Marssonina mali。病斑上着生的黑色颗粒为分生孢子盘。

③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盘在病叶上越冬,春季遇到雨水产生分生孢子,随气流传播,在20~25℃温度时,病菌从叶正面或背面侵入,以叶背面侵入为多。潜伏期因气候条件而异,一般为6~12天,最长可达45天。发病到叶片脱落大概为13~55天。

北方苹果区6月下旬至7月上旬病害开始发生,7月中下旬至8月为病害盛发期,其他地区发病期可提早到5月。不同年份发病程度的差别,主要取决于降雨的早晚和雨量的多少及降雨时间的长短,降雨早、雨量多的年份发病早且病害重。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果园,发病亦重。元帅系苹果品种发病较重,其他品种发病较轻。

④防治方法 由于病菌多在病叶上越冬,是翌年的初侵染来源,所以,防治方法首先是育苗地应选在距离有病果园较远的地方,减少病害的侵染源。其次是加强肥水管理,雨季注意排水,降低苗圃湿度。第三是药剂防治:在当地褐斑病发生前15天,喷1∶2∶200波尔多液进行保护;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用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用5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

根据病情和降雨情况,每隔15天或20天喷1次,以上药剂可交互使用。

(2)苹果斑点落叶病

①症状 此病主要危害叶片,初期在嫩叶上产生直径为2~3毫米的褐色圆形病斑,周围常有紫色晕圈,边缘清晰,后期病斑可扩大到5~6毫米,颜色变深。有时数个病斑融合,呈不规则形。病重时,每片叶子病斑可达10~20个,造成提早落叶,影响苗木生长。

②病原菌 病菌属交链孢属的真菌,学名为Alternaria mali。病菌无需伤口可直接侵染苹果叶片,感病苹果品种对这种病菌产生的毒素很敏感。

③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在叶子中越冬,第二年春季气温15℃左右,空气湿度大或遇有小雨时开始产生分生孢子,侵染苹果的嫩叶。通常5月在苗圃中始见病斑,6月中下旬发病剧增,病叶率可达20%左右。7月普遍发病,造成落叶。发病时期、程度与降雨关系密切,春雨早、雨日多、降雨量大,此病发生早,病情也重。

元帅系品种易感病,红星、新红星、王林、金冠等品种易感病。红玉、祝、旭较抗病,发病轻。

④防治方法 一是在苗圃中发现斑点落叶病时,立即喷50%代森锰锌500倍液。二是病叶率达10%时,立即喷50%扑海因1000~1500倍液,或10%多氧霉素1200倍液,如果雨水较多,应喷2~3次,但要交替使用。三是喷80%大生可湿性粉剂800倍,喷药时间,应在苹果树落花后15~20天进行,以后每隔20天左右喷药1次。

(3)苹果白粉病

①症状 叶片受侵染后,在叶背面形成白粉状斑块,正面叶色深浅不匀,叶面呈现不平整状,严重时叶正面也覆盖白粉状物。最后,病叶自叶尖及边缘逐渐变褐,叶子干枯脱落。新梢感病后表面也覆盖白粉层,节间变短,粗度变细,扭曲,苗木生长受到抑制。

②病原菌 病菌属于子囊菌亚门白粉菌目的真菌,学名为Podosphaera leucotricha。被害部产生的白粉状物是白粉病的菌丝体、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病部的小黑点为闭囊壳。

③发生规律 苹果白粉病菌在苹果树的芽中越冬,春天随芽的发育生长,产生孢子,由气流传播到苹果苗圃。分生孢子发芽入侵叶片的最适温度为21℃左右,湿度为100%。凡春季温暖干旱的年份有利于病害前期流行。夏季多雨阴凉,秋季晴朗有利于后期发病。苗圃植株密度大,枝叶幼嫩,易感染此病害。

倭锦、红玉高度感病。国光次之。元帅、红星、金冠等发病较轻。

④防治方法 喷布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6%乐必耕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50%硫磺悬浮剂200~400倍液。喷布次数2~3次。

喷药保护的重点应放在春季,在发病之初就把病情控制住。

(4)苹果黄叶病

①症状 多从枝梢先端嫩叶发病。叶片变黄,但叶脉两侧仍保持绿色,使叶片出现网络状。随着病势的发展,除中脉、主脉外,叶片变成黄绿色或白色。严重时,叶片全部呈白色,并有锈褐色枯斑,叶缘焦枯,引起落叶。

②病因及发病规律 苹果黄叶病是由于缺铁而引起的生理病害。盐碱土或钙质土,地下水位高,土壤板结,土质黏重,排水不良等均发病较重。不同种类砧木黄化差异很大。秋子梨、苹果实生苗黄化轻;海棠作砧木,黄化较轻;东北山荆子作砧木黄化最严重。

③防治方法 一是在土壤偏碱地区要选用秋子、海棠等作砧木,可减轻黄化病。二是地下水位高和地势洼的苗圃,应注意排水。三是5~6月开始喷洒0.3%~0.5%硫酸亚铁溶液,每15天左右喷1次,连喷3~4次,有一定防治效果。四是土施硫酸亚铁肥料。

2.梨病害

(1)梨白粉病

①症状 发病初期在叶背面发生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白色霉斑,逐渐扩展到全叶背,使整个叶背布满白色粉状物,叶片正面出现黄色斑。后期在白色粉状物中形成很多黄褐色小颗粒,以后黄褐色小颗粒逐渐变成黑色。

②病原菌 梨白粉病菌属子囊菌亚门的真菌,学名为Phyllactinia pyri。病叶背面呈现的白色菌丛和黑色颗粒,即病原菌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

③发生规律 病菌以闭囊壳越冬,翌春当气温达到15℃以上时,闭囊壳开裂放出子囊孢子并侵染梨叶,经40~45天潜育期,梨叶开始发病,病叶上产生的分生孢子在25~30℃时萌发,经12~14天潜育期,进行再侵染。

该病一般在7月发生,9~10月为盛发期,秋天雨水多容易发病。幼叶较抗病,大叶、老叶易感病,故在育苗后期常出现病害大流行。排水不良、栽植过密的苗圃地,发病均较重。梨树品种间感病性也有差异,秋白梨、茌梨等发病重,其他品种一般发病较轻。

④防治方法 在病害发生前可喷保护性杀菌剂,一旦发现病叶,立即喷20%粉锈宁乳油2000倍液,喷布1次即可。

(2)梨黑星病

①症状 该病在苗圃中主要危害叶片和新梢。叶片发病,叶背面的叶脉附近呈现辐射状黑色霉斑,叶正面呈现近圆形或多角形黄色病斑。严重时,黑色霉层遍布叶片正反两面。有的叶柄也长有长条形黑色霉斑。

②病原菌 梨黑星病菌属于半知菌亚门真菌,学名为Fusicladium pirinum。

③发生规律 病菌以分生孢子、菌丝,未成熟的子囊壳在芽鳞内或落叶上越冬。来年春天先在新梢基部发病,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到苗圃,进行侵染。6月开始发病。雨水多少是影响病害发生的重要因素。雨季旱,降雨日数多,雨量大则发病重,反之,病害则轻。苗圃发病一般较果园发病迟0.5~1个月。

④防治方法 化学防治是控制此病害发生的重要手段。在发病前喷保护性杀菌剂,如1∶2∶200倍波尔多液,铜高尚500倍液,50%甲基托津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连施2~3次。若叶片已有一定程度危害,喷施40%福星乳油1000倍液,可控制病情发展。

3.葡萄病害

(1)葡萄霜霉病

①症状 主要危害叶片。病叶最初为细小的不定型淡黄色水渍状斑点,以后逐渐扩大,在叶片正面出现黄色或褐色的不规则病斑,边缘界限不明显,常数个病斑合并成多角形大斑。病斑背面产生白色的霜状霉层。最后叶片焦枯,卷缩脱落。

②病原菌 葡萄霜霉病菌是鞭毛菌亚门,霜霉目的真菌,学名为Plasmopara viticola。病叶背面的霜霉状物是病菌的无性世代。此病菌为典型的严格寄生菌,只能从植株活组织、活细胞中吸收营养。

③发生规律 病菌以卵孢子在病叶或土壤中越冬,待环境条件适宜时,卵孢子萌发产生芽管,在芽管顶端形成孢子囊,孢子囊产生游动孢子,游动孢子借风雨传到葡萄叶片上,从叶背面气孔侵入,经7~12天潜育期,只要条件适宜,生长中的病菌能不断地产生孢子囊进行重复侵染。所以,病害蔓延速度很快,可在3~4周内使90%以上的叶片发病。霜霉病在多雨、多雾或多露的气候条件下发病严重。苗圃植株密度大,草荒严重、排水不良,利于病菌侵染和病害流行。

④防治方法 在苗圃附近的葡萄园中发现霜霉病后,立即喷保护性杀菌剂,如1∶0.5∶160倍波尔多液。一旦在苗圃中发现病株,立即喷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或喷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喷73%扑霉特水剂1000倍液,或瑞毒霉1000倍液,或72%克露可湿性粉剂75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为避免病菌抗性产生,瑞毒霉和杀毒矾应与克露隔年轮换使用。

(2)葡萄白粉病

①症状 苗期主要危害叶片。叶片受害,发生大小不一的褪绿斑块,上覆盖白色粉状物。发病严重时,叶片凸凹不平,白粉布满全叶,病叶卷缩,枯萎脱落。

②病原菌 属于子囊菌亚门,白粉菌目的真菌,学名为Uncinula necator。在发病部位产生的白色粉状物,是白粉病菌的菌丝体、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

③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越冬,第二年春天环境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及昆虫传播,在5~28℃条件下均可萌发,芽管可穿透嫩叶表皮侵入。在高温干旱的夏季,闷热多云的天气最适于病害的发生和流行,一般6~7月为发病盛期。

④防治方法 发现病株,立即喷20%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或0.3~0.5度的石硫合剂,或50%硫悬浮剂300~400倍液。

(3)葡萄黑痘病

①症状 该病又称疮痂病。叶片发病多在幼嫩时期,开始出现红褐色至黑褐小斑点,周围有黄色晕圈。之后发展成圆形或不规则形的黄褐色1~4毫米的病斑,中部迅速变成灰白色,边缘暗褐色或紫色,最后病斑干枯穿孔,周缘仍保持有紫褐色的晕圈。叶脉、叶柄病斑呈梭形或长条形,凹陷,常使叶片卷缩畸形。新梢发病,初出现圆形或不规则形褐色小斑点,后变灰黑色,边缘紫褐色。发病严重时,新梢生长停滞,甚至枯死。

②病原菌 属于半知菌的真菌。学名为Sphaceloma ampelinum。

③发生规律 葡萄黑痘病主要以菌丝体在病组织中越冬,第二年环境条件适合时,叶片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初次侵染,以后在适当条件下进行再侵染。该病病菌是一种喜温菌,菌丝发育的温度范围10~40℃,最适温度为30℃,分生孢子的形成需25℃左右的温度及高湿条件。该病一般在5月下旬至6月初温度升高以后开始发病,发病盛期在6月中旬至7月上旬,10月以后病害停止发展。高温多雨高湿条件易引起黑痘病流行。苗圃土质黏重、低洼易涝、排水不良、湿度大,都有利于病害发生。

不同品种对黑痘病的抗病力有明显差异。东方品种及地方品种易感病,绝大多数西欧品种及黑海品种较抗病,欧美杂交种则很少感病。

④防治方法 一是在育苗和定植时,要严格选取无病的插条和苗木。对有带病嫌疑的苗木可用10%硫酸亚铁溶液加1%粗硫酸,或五氯酚钠200~300倍液,进行浸条或喷布全株。二是选用抗品种,在病害流行的苗圃,应栽植园艺性状良好而抗病品种。三是葡萄自展叶开始,每隔15~20天喷药1次。药剂可选用下列任意一种或交替使用:1∶0.7∶200倍波尔多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敌菌丹1000~1500倍液。

4.桃病害 桃树苗期病害主要是桃穿孔病,可分为细菌性穿孔病和真菌性穿孔病。真菌性穿孔病又分为霉斑穿孔病、褐斑穿孔病。

(1)症状 第一是细菌性穿孔病。叶片受害,发病初为水渍状小点,后逐渐扩大成直径为2~5毫米的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紫褐色至黑褐色病斑,周围有黄绿色晕圈,潮湿时病斑背面常出现黄白色黏性的菌脓,边缘有裂纹,最后病斑坏死,组织脱落穿孔。苗茎受害,以皮孔为中心形成水渍状暗紫色病斑,圆形或椭圆形,稍凹陷,边缘呈水渍状,病斑很快干枯。第二是真菌性穿孔病。包括:真菌性霉斑穿孔病,叶片受害产生近圆形或不规则病斑,直径2~6毫米,中部褐色,外缘紫褐色,边缘有轮纹,病斑干枯后脱落,形成穿孔,后期,当天气潮湿时,于病斑背面长出灰黑色霉状物;真菌性褐斑穿孔病,叶上病斑圆形,直径1~5毫米,中央褐色至灰色,边缘红褐色或紫红色,在病斑两面都能产生灰褐色霉状物,病斑最后穿孔。

(2)病原菌 即细菌性穿孔病菌属黄单孢杆状细菌,学名Xanthomonas pruni;真菌性霉斑穿孔病、褐斑穿孔病都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学名分别为Clasterosporium carpophilum和Cercospora circumscissa,斑背面长出的霉状物为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3)发生规律 细菌性穿孔病原菌主要在春季溃疡斑上越冬,翌年春展叶时,细菌从病部溢出,以风雨、昆虫传播,由叶片气孔、枝条皮孔侵入,5~6月开始发病,6~8月发病最重,雨季为发病盛期。两种真菌性穿孔病病菌都以菌丝体在病叶和枝条病组织内和病落叶处越冬,次春展叶后形成分生孢子,病菌孢子借风雨传播至叶片上,直接侵入或经伤口侵入,经一周左右表现症状。病菌在生长季内可多次再侵染,多雨潮湿发病严重。

(4)防治方法 喷65%代森锌5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80%大生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铜高尚300~500倍液。历年发病严重的苗圃,当见到叶片有零星病斑时,立即喷药1次,以后每隔15天左右喷药1次,连施2~3次。

5.核桃病害

(1)核桃褐斑病

①症状 叶上病斑近圆形或不规则形,中部灰白或灰褐色,边缘暗褐色,数斑相连成片,常使叶片枯焦,引起早期落叶。后期在叶背产生黑色小粒点。

②病原菌 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学名为Marssonina juglandis。

③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或分生孢盘在落叶上越冬。6月开始发病,7~8月为发病盛期,被害严重时8月份病叶大量脱落。

④防治方法 参照苹果褐斑病。

(2)核桃白粉病

①症状 在叶片上产生白色粉状斑块,秋季在白色粉斑上产生初为黄色后为黄褐色、最后变成黑褐色的小粒点。

②病原菌 常见有2种,一种为榛球针壳菌,学名为Phyllactiniia coryled。与柿、栗白粉病相同。另一种为丝壳菌,学为Microsphaera yamadai。

③发生规律 2种病菌以闭囊壳在落叶上越冬,次年生长季放出子囊孢子,借风雨传播至叶片上,进行初次侵染。病菌产生的分生孢子又在适宜条件下萌发,进行再侵染。

④防治方法 参照苹果白粉病。

6.樱桃病害

(1)樱桃根癌病

①症状 病株根系上长有大小不一的瘤,开始为白色,表面光滑,软质,后变为深褐色,表面凹凸不平,呈菜花状。苗木感病生长缓慢,易遭霜害和冻害。

②病原菌 病原为土壤根癌杆菌,学名为Argobacterium tumefaciens。

③发生规律 病原大都存在于癌瘤表层,当癌瘤外层分解后,细菌随雨水或灌溉水传播经伤口侵入寄主。土壤中的昆虫、线虫也是该病菌的传播媒介。土壤黏重,湿度大,有利于发病。土温在18~22℃最适合癌瘤的形成。中性和微碱性土壤较酸性土壤发病轻。中国樱桃作砧木很少发病,酸樱桃和实生甜樱桃作砧木发病重。

④防治方法 一是选用抗病较强的砧木。二是在生长季扒开根际土壤用30倍液的根癌宁灌根,或在发芽期用菌毒清200倍灌根,6月底至7月初再灌根1次。

(2)樱桃褐斑穿孔病

①症状 叶片初期出现针头大的紫色斑点,后扩大并连成为圆形褐色病斑,直径1~5毫米,病斑上产生黑色小粒点,最后病斑干缩,穿孔脱落。

②病原菌 属于子囊菌真菌,学名为Mycosphaerella cerasella。病斑上的小粒点为分生孢子块及子囊壳。

③发生规律 病菌以子囊孢子在落叶或枝梢上越冬,翌年春孢子飞散,进行侵染。一般5~6月发病,8~9月为发病盛期。

④防治方法 参照桃褐斑穿孔病。

7.杏病害

(1)杏细菌性穿孔病

①症状 叶片发病初期产生水渍状小圆斑,病斑逐渐扩大,呈近圆形不规则形,紫褐色,约2毫米,周围是黄绿色晕圈。之后病斑干枯,周围发生一圈裂纹,易脱落形成穿孔。发病重时导致早期落叶。嫩枝受害后产生褐色溃疡状斑。

②病原菌 病原菌为甘蓝黑腐黄单胞杆菌,学名为Xanthomonas pruni。

③发生规律 以细菌越冬,主要借风雨传播,由气孔、皮孔侵入。雨季时期,降雨频繁,适宜此病发生。

④防治方法 参照桃细菌性穿孔病。

(2)杏疔病

①症状 苗木主要危害叶片、新梢。叶片受害先从叶柄变黄,后沿叶脉向叶肉扩展,叶片变黄增厚,6~7月病叶变赤黄色向下卷曲,病叶正反面布满褐色小粒点。雨季从小粒点破裂,流出橘红色黏液。病叶后期逐渐干枯,变成黑褐色,质脆易碎。新梢受害节间短而粗,表皮初为暗红色,后变黄绿色,其上生有稍突起的黄褐色小点粒,严重者病枝枯死。

②病原菌 属子囊菌亚门,学名为Polystigma derarmans。

③发生规律 病菌以子囊壳在病叶内越冬,来年春季从子囊中释放出子囊孢子,借风、气流传播到幼芽上,遇适宜条件萌发侵入,5月开始发病。

④防治方法 早春萌芽前喷5波美度石硫合剂。

8.柿病害

(1)柿圆斑病

①症状 叶片受害,最初在叶片正面产生针头大小的黄色小点,渐变成淡褐色,直径扩大为2~3毫米的圆形病斑。随着叶片变红,病斑四周出现绿色的晕圈。最后在病斑背面产生小黑粒点。一片叶上病斑约有100~200个,多达400个左右。发病严重时,病叶在5~7天内即可变红脱落。

②病原菌 为子囊菌亚门真菌,学名为Mycosphaerella nawae。病部产生的小黑粒点为病菌的子囊壳。

③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叶中越冬,翌年5月下旬子囊壳成熟,子囊孢子随风雨传播,由叶背气孔侵入,经60~100天潜育期,8月下旬至9月上旬开始发病。9月下旬为发病高峰。10月份大量落叶。降雨多、降雨频繁的年份病害多严重。

④防治方法 历年病害发生较重地区,在5月底和6月底各喷药1次,使用1∶5∶600式波尔多液,或80%大生可湿性粉剂800倍,或70%代森锰锌500~600倍,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柿树对铜离子非常敏感,极易造成落叶,不要使用含铜离子高的药剂。

(2)柿叶枯病

①症状 叶片受害,初为褐色、不规则形,后变灰褐色,边缘暗褐色,后期于病部产生黑色小粒点。发病严重时,引起早期落叶。

②病原菌 属半知菌亚门的真菌,学名为Pestalozzia diospyri。病部的黑色小粒点为分生孢子盘。

③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及分生孢子在落叶上越冬,次年7月进行初侵染,气温28℃,多雨潮湿,利于发病。

④防治方法 参照柿圆斑病。

9.枣病害

(1)枣苗茎腐病

①症状 枣苗出土后,生长至3~10片叶时,茎及叶片呈现淡黄色,后渐苍白、枯萎而死亡,但枯叶不落。根茎部主茎皮层黑褐色腐烂,木质部及髓已坏死,有的根系也已腐烂。

②病原菌 是菜豆科球壳孢菌,属半知菌真菌,学名为Phytophthora sp.。病菌喜高温高湿环境。

③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核和菌丝在病苗残体中或土壤中越冬,翌年春季温度适宜时开始侵染寄主。5月初发病,6月中旬为发病高峰,7月上初逐渐停止发病。

④防治方法 一是提高土壤肥力,增强苗木抗病力。二是萌芽期对苗床普喷1∶1∶200波尔多液1次,或用50%利得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进行土壤消毒。

(2)枣锈病

①症状 主要危害叶片。感病叶片初期出现淡绿色小点,后渐变为黄褐色凸出斑块,直径0.5毫米,其形状不规则,多发生于主脉两侧,中尖、叶基,有时病斑连成条状或片状。严重时叶表皮破裂,叶片变黄脱落。

②病原菌 属担子菌亚门真菌,学名为Phakopsora ziziphivulgaris。

③发生规律 病菌以落叶上的夏孢子越冬,在6~7月雨水多,温度高时,夏孢子发芽,从气孔侵入,8~16天出现病症,并有少量落叶,8月中旬大量落叶。降雨早、连阴天多、空气湿度大时发病早且重。

④防治方法 根据发病时期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喷布波尔多液,或20%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或50%克菌丹500倍液,或50%立得粉剂1000倍液,每20天喷1次,均有较好的疗效。

10.栗病害

(1)栗白粉病

①症状 主要危害叶片及嫩梢。叶片受害,初生不规则形褪绿斑,而后在叶背面产生白粉状物。秋季在白粉层上产生黑色颗粒状物。嫩梢被害亦生白粉,严重时新梢扭曲,最终枯死。

②病原菌 引起栗白粉病的白粉菌有两种,均属于子囊菌亚门的真菌。发生于正面的白粉菌为粉孢霉。学名为Microsphaera alni。发生于背面的白粉菌为拟卵孢霉。学名为Pyllactinia roboris。病部的白粉状物为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白粉层上的黑色颗粒状物为闭囊壳。

③发生规律 病菌以闭囊壳在病叶或病梢上越冬,第2年春季,释放子囊孢子,借风力传播,从气孔侵入嫩叶及新梢,在生长季节里可多次侵染危害。干旱气候有利于病害发生。氮肥过多会造成苗木徒长,有利于病菌侵染。

④防治方法 参照苹果白粉病。

(2)栗叶斑病

①症状 初期叶面产生褪绿小斑点,渐扩展为黄褐色至黑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边缘色较深,外围有黄色晕圈。后期在病斑上形成黑色小粒点。病斑大小不一,多数病斑可连成大型块斑。严重时,叶片枯死,造成早期落。

②病原菌 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学名为Pestalotia sp.。病斑上的黑色小粒点为分生孢子盘。

③发生规律 病菌以分生孢子盘或分生孢子在落叶上越冬。病害多发生在雨季之后,在雨水较多或多雨年份发病较重。

④防治方法 初见病斑时,喷布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连喷2~3次。

11.山楂白粉病

(1)症状 叶片受害,正反两面布满白粉,呈绒毯状。新梢被害,节间缩短,叶片纤细,扭曲纵卷,严重时苗木枯死。后期病部产生黑色小粒点。此病害是山楂育苗期的重要病害。

(2)病原菌 为半知菌亚门的真菌,学名为Oidium crataegi。病组织上的白粉状物是病菌的菌丝体和分生孢子,病叶上产生的灰黑色粒点为子囊壳。

(3)发生规律 病菌以子囊壳越冬。次年4月雨后开始侵染,4月下旬至5月为流行期,6月上旬为发病高峰期。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辽红、豫北红较抗病,大敞口品种感病。

(4)防治方法 当叶片上出现零星白粉病斑时,立即喷布20%粉锈宁乳油1500倍液药剂,一般情况下,可控制全年危害。

12.草莓枯萎病

(1)症状 发病初期,新生小叶大小不一,在新展开的3片小叶中,有1~2片小叶变狭小,呈舟形。随后,叶色变黄,叶表粗糙,失去光泽。最后全叶变褐枯死。此病害先从下部发病,逐渐向植株上部发展。病株根部表皮及木质部导管变褐。在潮湿情况下,茎基部或根部表面产生粉红色霉层。

(2)病原菌 属于半知菌亚门的真菌。学名为Fusauium oxysporumo

(3)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或厚垣孢子在土壤中越冬。翌春,当地温达20℃以上时,苗木开始发病。随温度升高,病情逐渐加重。地势低洼,雨后积水,土壤板结,发病严重。此病通过雨水、灌溉水传播,若秧苗带菌,则可远距离传播。

(4)防治方法 一是选择草莓地应远离秧田。引种或调运草莓时,应严格控制此病的传播蔓延。二是草莓新发展区,不要从病区引种。育苗时最好采用无病土育苗移栽。三是草莓枯萎病是典型的土壤传染性病害,故要轮作倒茬。四是在发病初期,用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代森铵,或5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等药剂1000倍液,浇灌病株根部及其周围土壤,每隔10天左右浇灌1次,连续2~3次,对此病有一定效果。

13.李树穿孔病 危害李树苗木的穿孔病主要是细菌性穿孔病。

(1)症状 叶片受害开始产生多角形水渍状斑点,后变成圆形或不规则形褐色病斑,后期病斑干枯易脱落。严重时则引起大量落叶。枝梢病斑中心周围,产生水渍状斑点,逐渐凹陷,最后变成黑色病斑。

(2)病原菌 属黄单胞杆菌属细菌,学名为Xanthomonas pruni。

(3)发生规律 病菌主要在被害枝条病斑上越冬,待第二年扩展,借助风雨传播。发病时间,一般从5月中旬开始,6月上中旬为发病盛期。

(4)防治方法 参照桃细菌性穿孔病。

14.香蕉束顶病

(1)症状 本病最突出的症状是新长出的叶片一片比一片小而色黄,叶片硬直并束丛生,植株矮缩,叶片和叶柄上产生与叶脉平行的深绿色不规则斑点或短条斑,后期病斑变为黑色。根腐烂。

(2)病原菌 香蕉束顶病是由香蕉束顶病毒(Banana bunchy top virus.)引起的。

(3)流行规律 香蕉属宿根性植物,靠吸芽繁殖,一旦植株染病,吸芽亦带病毒。田间病害由传毒昆虫香蕉交脉蚜传播,该病在雨水少、天气干旱、缺肥、水少时发病较重。云南6~9月发病较严重。广州地区4~5月,特别是4月发病最多。

此病只危害芭蕉属植物。在甘蕉类中以香蕉类最易感病,过山蕉类次之,粉蕉类和大蕉类则很抗病。

(4)防治方法 一是严格选种无病蕉苗。二是挖除病株。三是防治香蕉交脉蚜。四是种植抗病蕉类。五是加强肥水管理。

15.菠萝心腐病

(1)症状 幼苗受害,初期叶片青绿,叶色稍暗而无光泽,心叶黄白色,易拔起。以后病株叶色逐渐褪绿变黄或红黄色,叶尖变褐干枯,叶基部变为淡褐色或黑色水渍状,最后腐烂,病株枯死。

(2)病原菌 菠萝心腐病包括两种病原真菌,即疫霉菌Phytophthora sp.和腐霉菌Pythium sp.,以及一种病原细菌即蔬菜软腐病菌Erwinia carotora。

(3)发生规律 两种病原真菌可在土壤中越冬,来年靠风雨、流水传播。而软腐病细菌可借昆虫传播。病菌从植株根茎交界处幼嫩部或伤口侵入而引致发病。高温多雨季节,本病发生较多。土质黏重或排水不良,容易渍水的苗圃发病较重。

(4)防治方法 一是保证苗圃地排水良好,合理施肥。中耕除草时,避免损伤叶片基部。发现病苗及时拔除烧毁,并在病穴上撒施石灰消毒。二是发现病害时,立即喷药防治,以后每隔10~15天喷1次,共喷2~3次。药剂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或70%甲基托布津1000~1500倍液,或50%苯来特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

上一篇:地下害虫 下一篇:果树育苗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