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果树育苗手册

地下害虫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果树育苗手册》第93页(2067字)

地下害虫种类很多,其中危害果树苗木比较严重的有蝼蛄、小地老、蛴螬、金针虫。

1.蝼蛄 主要有华北蝼蛄(G.unispina)和非洲蝼蛄(G.africana)。危害多种苗木的种子、幼根和接近地皮的嫩茎。被害部呈不整齐的丝状残缺,致使幼苗枯死。

形态特征及生活规律

(1)华北蝼蛄 雌成虫体长45~66毫米,雄成虫体长39~45毫米,体黄褐色,头似卵形,暗褐色,全身复黄褐色细毛。需3年左右完成1代。以成虫和8龄以上若虫越冬,第二年6月产卵,不久即孵化为若虫,10~11月当年以若虫越冬,翌年4月即开始活动危害,冬天又以大龄若虫越冬,春天后继续危害,8月份蜕最后1次皮为成虫,成虫越冬。

(2)非洲蝼蛄 成虫29~35毫米,黄褐色。头小,黑褐色,复眼赤褐色。若虫长约5毫米,暗褐色,与成虫相似,但翅未发育完全。每年发生1代。以成虫或若虫越冬。第二年5月上中旬羽化,进行危害。温度低时幼虫多在土内活动危害,温度高、土壤潮湿常到地表活动危害。

2.小地老虎(A.ypsilon) 遍布全国各地。以幼虫咬食幼苗的茎,植株常从地面截断,如苗出土后主茎已硬化,也能咬食生长点,被害植株不能正常发育甚至整株枯死,造成苗圃缺苗断垄,损失严重。

(1)形态特征 成虫长16~23毫米,头、胸部暗褐色,腹部灰褐色,复眼灰绿色,触角深黄褐色。卵馒头形,有光泽,初白色,渐变黄褐色,孵化时灰紫色。幼虫长37~57毫米,头部暗褐色。蛹长18~24毫米,赤褐色有光泽。

(2)生活规律 每年发生2~6代,以蛹和幼虫越冬。4~5月成虫发生。秦岭以南地区可终年繁殖危害。北方地区的危害盛期,约在越冬代成虫盛发后20~30天,南方地区约在成虫盛发后15~20天。7月上、中旬第二代幼虫出现,由于夏季高温不利于繁殖,危害不重。幼虫一般多在土下2~6厘米处,咬断幼苗。

3.蛴螬 大黑金龟子(H.diomphalia)其幼虫称为蛴螬。是果树苗圃重要地下害虫之一,分布全国各地。主要危害种子、嫩根及幼茎。

(1)形态特征 成虫长16~21毫米,黑色或黑褐色,有光泽,触角鳃叶状。卵椭圆形,乳白色,略有光泽。幼虫长约35毫米,头部赤褐色,有光泽,体肥多皱褶,呈弯曲状。蛹初黄白色,后变橙黄色。

(2)生活规律 在东北地区均为2年1代,山东西南部及河南等地则1年1代。以蛴螬和成虫越冬。5月上中旬开始危害。成虫、蛴螬隔年发生,因而危害规律上常有蛴螬隔年危害严重的现象。地温20℃,土壤含水量在于5%左右范围内适于蛴螬生存。

4.金针虫 又称叩头虫。其幼虫危害种子及苗木的根、茎,造成缺苗断垄现象。在我国有记载的金针虫有600~700种,以沟金针虫(P.canalicuatus)为例说明。

(1)形态特征 雌虫体长16~17毫米,扁平宽阔,背面隆起。雄虫体长14~18毫米,细长,背面扁平。体深褐或棕红色,头和胸部毛较长。卵椭圆形,乳白色。幼虫体长20~30毫米,体金黄色,头部扁平,上唇呈三叉突起。

(2)生活规律 在北京观察,沟金针虫需3年多完成1代。老熟幼虫于8月上旬至9月上旬化蛹,半个月后羽化为成虫,在土中越冬。第二年3~4月开始活动,交配,产卵,6月份孵化为幼虫。成虫寿命220天,幼虫期1150天,幼虫随土温变化垂直移动。

5.蝼蛄、小地老虎、蛴螬、金针虫的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采用农业防治经济有效,可压低害虫密度。如精耕细作,轮作倒茬,深耕,中耕除草,选用腐熟有机肥等。

(2)化学防治 播种期防治可用药剂拌种。拌种的药剂有50%辛硫磷乳油;40%甲基异柳磷乳油;40%乐果乳油。0.5千克药剂加入50~100倍水稀释,拌100~250千克种子。5月上中旬用大水浇灌等措施消灭幼虫。苗期可用50%辛硫磷乳油或90%敌百虫原液加水稀释1000倍浇灌苗根。采用毒谷可防治蝼蛄,兼治蛴螬、地老虎、金针虫,用5千克炒香麦麸、豆饼、米糠,加40%甲基异柳磷乳油或50%对硫磷乳油50~100毫升,加适量水配成毒铒,每公顷使用22.5~30千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