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土栽培施肥技术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花卉施肥手册》第148页(2181字)
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为梅花提供了离体快繁的新技术,具有繁殖系数大,周期短,产量高等优点。
(一)培养基质配制 梅花组织培养的基本培养基,多为MS培养基。傅萼辉等采用了低无机盐浓度的自配基本培养基(简称WB)。其组成如下:硝酸铵(NH4NO3)1200~1400毫克研,硝酸钾(KNO3)300~500毫克/升,氯化钙(CaCl2·2H2O)150~300毫克/升,硫酸镁(MgSO4)·7H20)40~100毫克/升,磷酸二氢钾(KH2PO4)200~400毫克/升,磷酸二氢铵(NH4H2PO4)50~100毫克/升,硫酸亚铁(FeSO4·7H2O)13.9毫克/升,乙二胺四乙酸二钠(Na2EDTA)18.6毫克/升,碘化钾(K1)0.83毫克/升,硼酸(H2BO3)3.1毫克/升,硫酸锰(MnSO4·H2O)8.0毫克/升,硫酸锌(ZnSO4·7H2O)8.6毫克/升,钼酸钠(Na2MoO4·2H2O)0.25毫克/升,硫酸铜(CuSO4·5H2O)0.025毫克研,氯化钴(CoCl2·6H2O)0.025毫克/升,肌醇50毫克/升,烟酸0.5毫克/升,甘氨酸1.0毫克/升,盐酸硫胺素0.1毫克/升,盐酸吡哆醇0.5毫克/升,蔗糖20000毫克/升,琼脂5500毫克/升,pH5.8。
与MS基本培养基比较,WB培养基在大量元素中增加了铵态氮(NH)、H2PO4,提高了约1.5~3.0倍,其余成分则有不同程度的降低。铁盐减半。微量元素除硼、锰分别减为1/2或1/3之外,其余未变。有机物除肌醇和甘氨酸减半之外,基本未变。另外,蔗糖浓度减为2/3即2%。
(二)组培苗的培育方法
1.基本方法 将配好的培养基用100毫升锥形烧瓶分装(每瓶40~50毫升),经高温(120~125℃)、高压(1.1千克/厘米2)灭菌。冷却后,在超净工作台上接种消毒过的外植体。接种后,将培养物置于培养室中静培养。温度控制在22~28℃,以日光灯作光源,光照强度为1000~2000勒克斯,每日光照12小时。
2.初培养 粉皮宫粉的腋芽外植体在①WB+BA(6-苄氨基腺嘌呤)2+ZET1.0+IAA(吲哚乙酸)0.2的培养基上初培养25天,有40%分化出丛生芽。美人梅在②WB+KT(激动素)2.0+NAA(萘乙酸)0.05,③WB+KT0.25+ZIP(6-甲烯氨基嘌呤)0.1+NAA0.05,④WB+BA1.0+ZT(玉米素)2.0+NAA2.0和⑤WB+BA0.5+NAA0.025等5种培养基上均可被启动、萌芽,但只有在②上分化为正常的丛生芽。小宫粉等则在⑥MS+IAA0.5+BA1.5+KT0.5上发芽。可见梅花腋芽外植体的初培养有两个发育方向,一是萌发成单个芽,二是直接长成丛生芽。比较上述初培养的几种培养基,可以看出只有当细胞分裂素浓度在2.0毫克/升以上,且与生长素类的比例在15∶1以上时,腋芽才能直接长成丛生芽,但不同品种对细胞分裂素类或生长素类的种类要求不同,浓度也有所差异。
3.继代培养 将粉皮宫粉的丛生芽转移到⑦WB+BA0.25+IAA0.05的培养基上,20天后瓶内培养物长出3~5株粗壮的无根苗。美人梅的丛生芽则在⑧WB+BA0.5+NAA0.025培养基上成苗速度快,幼苗较粗壮。在梅花丛生芽的继代培养中,如果适当降低细胞分裂素类的浓度和比例,丛生芽不仅能长出粗壮的无根苗,还能同时保持旺盛的不定芽增殖能力。
4.生根培养 如果进一步降低培养基中细胞分裂素类的浓度,则可诱导出不定根。如将粉皮宫粉无根苗转移到⑨WB+NAA0.5+BA0.025的培养基上诱导生根,20~25天后瓶内小植株基部长出2~5条浅黄色根。美人梅在WB+NAA0.05+IAA0.025+BA0.025上,生根率可达81.6%。
5.小植株移栽 取出小植株经自来水清洗后,直接移栽到盆装培养土中,并加盖广口罐头瓶,置温室内养苗。培养土最好采用结构良好的偏酸性腐殖土;移苗期温度宜15~25(35)℃,光照为自然光,移栽成活率可达80%以上。当植株生长到15~20厘米高时,再移到室外培育。
(三)组培苗的生物学特性与应用 组培苗年高生长量可达0.5~0.8米。萌芽力强,茎枝上下部均能大量萌芽。根系发达,有较强抗御干旱或水渍的能力。同时也具有成熟期短,2~3年便可着蕾开花的特性。粉皮宫粉、美人梅均已获2~4年生开花植株,在型、色、香方面与母树基本相同。因此,梅花组培苗兼具实生苗和无性苗的双重性状,既有利于长成大树,布置庭园,又有利于控制生长,形成小型商品盆梅上市,因而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通过测算,当使用3米2的培养室,并有移栽条件保证时,每年可产2万株梅花试管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