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临床普外科手册

瘢痕疙瘩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临床普外科手册》第111页(853字)

瘢痕疙瘩指皮肤在创伤后,由于大量结缔组织增生和透明变性而形成的瘢痕过度增长,超出原有损害范围。瘢痕疙瘩由致密的胶原纤维组成,具有进行性收缩的特征。瘢痕的增生和收缩可引起外貌破坏和功能障碍。

【诊断要点】

1.常继发于外伤、烧伤、注射、种痘、手术及化脓性损伤后。

2.好发于胸骨前区,其次为头皮、肩胛部、面部或颈部等。

3.初起为皮肤上一小的、坚硬的粉红色丘疹,逐渐增大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有的出现蟹足状,呈不规则向外周扩展,往往超过原有的皮损范围。

4.自觉局部瘙痒、刺痛或知觉减退。

【处理】

1.压迫疗法:瘢痕局部的机械性压迫,能防止胶原的过度沉积,减轻瘢痕形成。

2.药物治疗:常用曲安奈德(去炎舒松)40mg瘢痕内注射,每周1次,6~8次为1疗程。

3.物理治疗:音频电疗可部分或完全消除痒、痛症状,使瘢痕不同程度地变软、变平、变薄和缩小,亦可不同程度地改善功能障碍。

4.手术治疗:适用于瘢痕挛缩引起的功能障碍和反复破溃的不稳定性瘢痕,严重影响外观的增生性瘢痕也可手术切除。手术选择在瘢痕稳定期,如切除后有皮肤缺损或缝合有张力,应行皮肤移植。术后进行压迫疗法。

5.放射治疗:浅层放疗对小面积的增生期瘢痕有一定的疗效,或可作为瘢痕切除术后预防复发的措施。对大面积增生期的瘢痕或稳定期的瘢痕疙瘩,不宜作单独放疗。

上一篇:纤维瘤 下一篇:临床普外科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