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知道清代的茶馆吗

出处:按学科分类—工业技术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茶艺百科知识手册》第56页(1035字)

清代是我国茶馆的鼎盛时期。据记载,就北京有名的茶馆已达30多家,清末,上海更多,达到66家。乡镇茶馆的发展也不亚于大城市,如江苏、浙江一带,有的全镇居民只有数千家,而茶馆可以达到百余家之多。

清代,满族八旗子弟饱食终日,无所事事,坐茶馆便成了他们消遣时间的重要方式,因而促使茶馆业更加兴旺,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大小城镇,茶馆遍布。为此,清人杨迷人戏作打油一首:“胡不拉儿(一种鸟)架手头,镶鞋薄底发如油,闲来无事茶棚坐,逢着人儿唤‘呀丢’。”特别是在康熙乾隆年间,由于“太平父老清闲惯,多在酒楼茶社中”,使得茶馆成了上至达官贵人,下及贩夫走卒的重要生活场所。据《清稗类钞》记载:“京师茶馆,列长案,茶叶与水之资,须分计之;有提壶以往者,可自备茶叶,出钱买水而已。汉人少涉足,八旗人士,虽官至三四品,亦厕身其间,并提鸟笼、曳长裾、就广坐、作茗憩,与圉人走卒杂坐谈话,不以为忤也。然亦绝无权要中人之踪迹。”清时的北京茶馆,大致可分为3类:一是茶饭兼营的茶馆,有些类似广东的茶楼。茶客可以在茶馆内品茶尝点,饮酒吃饭。这类茶馆的字号多冠以“天”字,着名的有“天福”、“天禄”、“天泰”、“天德”等,它们座位宽畅,窗明几净,摆设时尚,茶具雅致,当属上乘。二是只卖茶的茶馆,但可进行“手谈”(下围棋、象棋)、“笔谈”(猜谜语),有的还有专门艺人说书唱曲。三是设在郊外或大道旁、绿荫下的“野茶馆”,虽然坐的是高台土凳,用的是粗陶简碗,喝的是大口凉茶,但具“田野风味”。

至民国八年,据上海记载有茶馆164家。湖心亭和老城隍庙附近的十余家颇有名气的回美轩、春风得意楼、乐圃阆、凝晖阁、红舫等茶楼在一起,组成了有特色的城隍庙茶市风光。湖心亭在明代可与苏州拙政园相媲美,于清咸丰五年改成茶楼,最初变为茶楼时称“也在轩”,后改为“宛在轩”,但人们习惯称它“湖心亭”。

除了上面几种情况外,茶馆有时还兼赌博场所,尤其是在江南集镇,这种现象多见。茶馆有时也充当纠纷裁判场所。这就是“吃讲茶”,邻里乡间发生纠纷后,双方常常邀上主持公道的长者或中间人,至茶馆去评理,以求圆满解决。如调解不成,也会有碗盏横飞,大打出手的时候,茶馆也会因此而面目全非。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