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螟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花卉病虫害防治手册》第119页(942字)

【学名】 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

【俗名】 钻心虫。

【分布与为害】 分布中国各地。寄主有唐菖蒲、大丽花、菊花、桃、向日葵等。卵产于唐菖蒲的叶片上,孵化后钻入植株内,造成内层叶尖发黄;而后叶片和穗状花序枯萎。在秋天为害特别严重。

【形态特征】 雄蛾体长10毫米,翅展22毫米左右,黄褐色。前翅内、外横线锯齿状,中间有两个小褐斑,外缘线与外横线间有1宽大褐色带;后翅淡褐色,亦有褐色横线。翅展时,与前翅内外横线相接。雌蛾前翅淡黄色,内、外横线及斑纹不明显;后翅黄白色,腹部肥大。卵扁椭圆形。每卵块有卵30~40粒,鳞状排列。初产时白色,继而发黄,孵化前灰黄色,卵上端出现1小黑点,称“黑点卵块”。幼虫老熟时体长20~30毫米,淡褐色。头壳及前胸、背板深褐色,体背灰黄或微褐色。背线明显,暗褐色。中、后胸毛片每节4个,腹部1~8节,每节6个,前排4个较大。腹足趾钩3序缺环。蛹为红褐色或黄褐色,长16毫米,腹背面1~7节有横纹;3~7节黄褐色小齿,5~6节腹面各有腹足遗痕1对。臀棘黑褐色,尖端有5~8根钩刺(图5-52)。

图5-52 玉米螟

1.雄成虫 2.雌成虫 3.卵块 4.卵块放大 5.幼虫 6.幼虫第二腹节 7.蛹

【生活习性】 1年3代。以老熟幼虫在被害花卉茎内越冬。次年4月下旬至5月上、中旬化蛹,5月下旬至6月上、中旬羽化。第二代、第三代成虫羽化期分别在7月下旬、8月中旬至8月下旬。卵块产于叶背中脉附近或花顶,如鱼鳞状。1次产300~600粒,卵期3~10天。初龄幼虫啮食叶片。4龄后开始蛀食茎部,被害株易倒折,花萎蔫。春旱雨少对化蛹不利;雨多湿度大有利于幼虫化蛹。

【防治方法】 冬季处理越冬寄主。保护赤眼蜂、草蛉、食卵瓢虫、寄生蝇、黄金小蜂、步甲等。喷撒白僵菌粉或Bt乳剂300倍液。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