蕉包虫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花卉病虫害防治手册》第336页(895字)
【学名】 Erionota torus Evans.。
【分布与为害】 分布于福建、广东等地。为害美人蕉、芭蕉等。幼虫卷叶成芭,食害叶片。发生多时,叶苞累累,蕉叶残缺不全。
【形态特征】 雌成虫体长28~31毫米,翅展60~80毫米;雄成虫体长24~27毫米,翅展55~70毫米。体黑褐色或茶褐色。头部和胸部密被灰褐色鳞毛。触角锤状,黑褐色,近膨大部呈白色。前后翅均为黑色,缘毛白色。前翅前缘近基部被灰黄色鳞毛;翅中央有2个黄色方形大斑,近外缘有方形小斑1个(图8-5)。卵馒头形,红色,横径2毫米。卵壳表面有放射状白色纵纹。末龄幼虫体长50~64毫米,体表有白色蜡粉。头呈三角形,黑色。胸部第一至二节缩小如颈,第三节开始至腹部第二节逐渐膨大,腹部第三节后大小相仿。体各节有横皱5~6条,并密生细毛。蛹略呈圆桶形,淡黄白色,体长35~41毫米,被白粉。口吻长达或超过腹末,口吻后部与蛹体分离。腹部臀棘末端多钩刺。
图8-5 蕉苞虫
1.成虫 2.卵 3.幼虫 4.蛹
【生活习性】 在福建1年4代。以老熟幼虫在叶苞内越冬。次年3月中、下旬出现成虫。1、2、3代成虫分别为6月中、下旬,8月上中旬,9月中旬至10月上旬羽化。各代幼虫孵化期为5月至6月中旬,7月、8月中旬至9月上旬和10月,11月幼虫开始越冬。夏秋季卵期5天左右。幼虫历期25天,蛹期10天。
成虫阴天全天活动,晴天早晚活动。卵散产于寄主叶片、嫩茎、叶柄上。有几粒至数十粒一起的。幼虫孵化后,爬到叶缘咬食叶片成缺刻,而后吐丝粘叶片卷,成圆筒形苞。苞内幼虫早晚探身苞外取食附近叶片。福州以8~9月为害最重。
【防治方法】 幼虫初发时,人工摘除虫苞,捕杀幼虫。冬春季清除枯叶,消灭越冬幼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