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桃细菌性穿孔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花卉病虫害防治手册》第428页(1590字)

【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也能侵害枝条和果实。叶片上病斑多发生于叶脉两侧和边缘附近。初期为水渍状小点,淡褐色,后逐渐成为圆形或近圆形的褐斑或紫褐色病斑。病斑周围有淡黄色晕圈。病斑可相互连接成大斑。天气潮湿时,在病斑背面溢出黄白色胶粘的菌脓。后期病斑周围组织木栓化,而引起病部组织部分或全部脱落,形成部分或全部穿孔,穿孔的边缘有坏死组织残留。病叶变黄脱落。

果实发病初期,果面上发生褐色小圆斑,扩大后,稍凹陷,颜色变深,呈暗紫色,周围呈水渍状。天气潮湿时,病斑上常出现黄白色粘质分泌物。干燥时往往发生裂纹。

枝条受害后,有两种不同形式的病斑:一种为春季溃疡,另一种为夏季溃疡。春季溃疡斑发生在上一年的夏季枝条上,病菌为上一年侵入。春季,当新叶出现时,枝条病部形成暗色小疱疹,直径约2毫米,以后可扩展成长达1~10厘米,可造成枯梢。春末(在碧桃植株开花前后),病斑表皮破裂,病菌溢出粘液。夏季溃疡斑,多发生在夏末当年生的嫩枝上,初期以皮孔为中心,形成水渍状暗紫色斑点,后逐渐变成圆形或椭圆形凹陷的病斑(图9-35)。

图9-35 碧桃细菌性穿孔病

1症状 2.病部横切面示菌液 3.细菌个体

【病原】 为Xanthomonas pruni(Smith)Dowson。菌体短杆状,两端圆,大小0.4~1.7微米×0.2~0.8微米,一端有1~6根鞭毛,有荚膜,无芽孢。在肉质琼脂培养基上,形成黄色圆形菌落,革兰氏染色阴性。病菌发育最适温度为25℃,最高37℃,最低3℃,致死温度51℃。病菌在干燥条件下可存活10~13天,在枝条溃疡组织内可存活1年,在落叶的病组织内可存活6个月。

【发病规律】 病原细菌主要在枝梢的病斑及病芽内越冬。病菌不耐干燥,不能在地上落叶内越冬,也不能在枝梢的夏季溃疡斑内越冬。因为春、夏季侵染发生的溃疡斑至秋季时,病组织周围已木栓化,细菌因干燥而不能越冬。秋季或落叶前侵染的,尚未形成木栓层,即进入越冬期,细菌不易因干燥而失去生命力。来年春随气温回升和植物组织内糖分增加,潜伏的细菌即开始活动,扩展成病斑。

在桃树开花前后,病菌从组织中溢出细菌液,借风雨或昆虫传播。病菌从叶片的气孔和枝条及果实的芽痕或皮孔侵入。在叶片上,一般于5月间开始发病,直至10月才停止,以6~8月发生最烈。夏季干旱时,病害发展缓慢,至秋季多雨时,又行侵染。病菌的潜育期因气温高低和树势强弱而不同。当温度在25~26℃时,潜育期4~5天,20℃时为9天,19℃时为16天。树势强的,潜育期可达40天。病菌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4~28℃。温暖、多雨是病菌传播、侵染的主要条件。在阴雨连绵或浓雾、重露的天气,易造成病害的流行。高温干旱,不利发生。树势弱,病害发生重。

【防治方法】

(1)加强管理,增施有机肥料,避免偏施氮肥;注意排水,防止过湿;注意通风透光,提高树体抗病力,是防治穿孔病的最重要措施。

(2)结合冬季修剪,剪除溃疡斑重的枝梢,集中烧毁,以消灭初侵染的病菌来源。

(3)在碧桃萌发期,喷波美3~5度石灰硫磺合剂,或1∶1∶120波尔多液。发病期可喷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2~3周喷1次。如在发病盛期,天气干燥少雨,可减少喷药次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