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疮痂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花卉病虫害防治手册》第431页(1124字)

【症状】 此病发生于桃树的枝梢和叶片上。枝梢被侵害后,初期产生浅褐色椭圆形的斑点,边缘紫褐色。随着病害的发展,后期病斑可扩大到3毫米,多变为紫色或黑褐色,病部微隆起,并有流胶。翌春病斑变为灰色,其上产生黑色小粒点,即病原菌分生孢子丛。叶片被侵染后,初在叶背面出现不规则形或多角形灰绿色病斑,以后叶片的病部渐转为褐色或紫红色,最后病部干枯脱落形成穿孔,严重时可引起大量落叶(图9-36)。

图9-36 桃疮痂病

1.症状 2.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3.分生孢子

【病原】 为嗜果枝孢属的Fusicladium carpophilum(Thiim)Oud.。主要在角质层与表皮之间蔓延,不深入内层组织。菌丝形成假薄壁圆形或长圆形褥状组织,即分生孢子座。在子座上形成丛状或栅状排列的分生孢子梗,突破角质层外露。分生孢子梗短小,不分枝,直或稍弯曲,有分隔,暗色,大小48~60微米×4.5微米,顶端连续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单生,卵形或瓜子形,单胞或双胞,初无色,成熟后为淡青褐色,大小15~23微米×4~6微米。有性态为Venturiacarpophila Fiscner,极少发生。分生孢子在干燥状态下能存活3个月。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19~28℃。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在枝梢病部表皮下越冬。翌春产生分生孢子梗并突破表皮,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侵染发病。在北方此病一般6月份开始发生,以7~8月最盛,南方在5~6月为发病盛期。病菌在枝梢及叶片上的潜育期为25~45天。枝条发病多在夏末,至秋季产生分生孢子。所以对当年的再侵染作用不大。分生孢子在干燥的状态下只能存活3个月。多雨或潮湿天气有利于分生孢子传播,因此病害的大发生与否,主要决定于春季和初夏降雨的多少和潮湿情况。

【防治方法】

(1)选择地势高燥的地方种桃,多雨时及时排水,植株合理整枝修剪,增加通风透光,创造不利于病害发生的条件。

(2)在植株发芽前,喷1次波美5度石灰硫磺合剂,或1∶2∶120波尔多液。落花后半个月开始至6月间,喷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50~300倍液,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波美0.3~0.4度石硫合剂,或0.5∶1∶100硫酸锌石灰液,每隔半月左右喷1次。喷药时应注意充分喷及枝梢。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