矢尖蚧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花卉病虫害防治手册》第580页(1212字)

【学名】 Unaspis yanonesis Kuwana。

【分布与为害】 分布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山东、安徽、江苏、浙江、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四川、云南、贵州及东北等地。寄主有尾兰、山茶、金柑、桂花、梅、紫薇、黄杨、九里香、芍药等。成虫、若虫集中嫩枝和叶上刺吸汁液,使叶变灰绿或黄色,以至全株枯萎。

【形态特征】 雌介壳长2~3.5毫米,紫褐色,周边白色。前尖后宽,常弯曲,中央有1条纵脊。壳点位于尖端。雄介壳长1.3~1.5毫米,长条形,两侧平行,背面有3条纵脊,壳点位于前端(图10-3)。成雌虫长形,橘黄色。胸部长,腹部短。第一、二腹节边缘突出。臀板上有3对臀叶,中央1对较大,长形,顶端和内边宽圆,内缘有小齿刻。第二、三对臀叶均分为2叶,其顶端钝圆。臀棘刺状。臀板第一切口无臀棘,第二、三切口各具1根刺状臀棘。腹部边缘具许多长臀棘。雄成虫橘橙色,长0.5毫米,具翅1对,翅展1.2毫米。腹末具针状交尾器。卵为椭圆形,长0.2毫米,橙黄色。1龄若虫为草鞋形,橙黄色,足发达,尾端有1对长毛;2龄时体扁椭圆形,淡橙黄色,触角及足消失。蛹长1.4毫米,长形,橙黄色,尾节的交尾器突出。

图10-3 矢尖蚧

1.雌成虫介壳 2.雌成虫 3.雄成虫 4.雄蛹介壳 5.卵 6.初孵若虫 7.为害状

【生活习性】 1年发生2~3代。以受精雌虫在枝叶上越冬。翌春4~5月产卵。卵产于雌虫介壳下。第一代若虫,5月中、下旬孵化,多在枝叶上为害。7月上旬雄虫羽化。第二代若虫在7月中、下旬孵化。9月中旬雄虫羽化。9月下旬第三代若虫出现。11月上旬成虫羽化,交尾后,雌成虫越冬。少数也有若虫或蛹越冬的。

成虫产卵期可持续1个多月。卵期只有1~3小时。若虫均为2龄,历期30~40天。每雌虫可产卵170~190粒。雄虫大部分集中于叶背,雌虫寄生位置分散。

天敌有短缘毛蚜小蜂、长喙毛蚜小蜂、黄金蚜小蜂和红点唇瓢虫、细缘唇瓢虫、整胸寡节瓢虫。

【防治方法】

(1)保护利用天敌。如必须喷,应先把天敌迁移后再喷,以保护天敌对害虫的抑制作用。

(2)药剂防治。若虫盛孵期及时喷40%氧化乐果或50%杀螟松1000倍液。要特别注意对第一代初孵若虫的防治。这样可大大减少以后的发生数量。越冬期间喷1次波美3~5度石硫合剂,以减少来年虫源。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