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机制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东方出版中心《实用性病防治手册》第117页(1379字)

艾滋病病毒感染的三个主要临床表现是:免疫缺损导致的条件感染、神经精神障碍和肿瘤。免疫缺损是艾滋病病毒感染造成临床上发生的最常见结局。人体防卫系统包括两条防线:皮肤和各腔性器官的粘膜组成机体与外界之间的第一道防线。由巨噬细胞、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组成人体第二道防线,巨噬细胞犹如人体的“哨兵”,一旦遇到入侵的细菌或病毒即报告T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即分裂成许多CD4(即T4和T8)淋巴细胞。

艾滋病发展的单一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是CD4数量减少。CD4的功能是识别外来入侵的细菌或病毒(即抗原),并分泌能够刺激细胞表达其免疫功能的淋巴因子,杀灭入侵的细菌和病毒。艾滋病病毒通过某种传染方式侵入血液,其包膜的gP120与细胞表面抗原CD4分子(受体)结合,借细胞吞噬或融合入细胞内,经逆转录酶将病毒DNA转录合成前病毒。以后有两种可能,其一是前病毒不与细胞整合而复制,以芽生方式从细胞中放出,形成新的艾滋病病毒;其二是前细胞整个整合到宿主细胞基因组中呈潜伏状态,细胞一旦被激活(受其他病毒感染,血液、精液、同属异种基因及某些药物抗原等刺激)而复制成病毒RNA以及产生蛋白质,自我装配成大量病毒,出芽释放,从细胞中脱出,随之导致该细胞死亡。造成细胞死亡的原因尚未明了,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病毒出芽萌出,使受侵犯的细胞膜破损,造成细胞本身的病变。受侵犯的细胞上大量CD4与病毒包膜形成复合物,引起细胞毒性作用,从而破坏细胞。表达艾滋病病毒蛋白的细胞与未感染的CD4细胞融合,形成合胞体溶解。艾滋病病毒的TAT基因反过来激活宿主细胞,合成高浓度淋巴毒素,使细胞自行毁灭。

单核细胞、巨噬细胞、Langerhans细胞、神经胶质细胞、CD4细胞的表面都带有抗原,具有对病毒不同的结合力。艾滋病病毒通过其表面的gP120与这些细胞表面的CD4决定簇结合,若再度受侵,损害最严重的是CD4细胞。CD4细胞在免疫系统中起中心调节作用,能促进B淋巴细胞产生抗体,也能调节T8淋巴细胞、NK细胞等的作用,它与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等密切相关,是机体免疫应答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当CD4遭到艾滋病病毒逐步破坏后,整个依赖该细胞指挥调节的各种免疫应答均处于失控状态,必然造成免疫系统多方面的缺损与异常,从而发生严重的条件致病性感染。特别是细胞内生长的微生物,包括病毒、原虫、蠕虫、真菌和细菌等感染。艾滋病病毒和其他逆转录病毒一样,当逆转录酶使病毒RNA作为模板合成DNA而成为前病毒DNA整合到宿主细胞的DNA时,艾滋病病毒带有的致癌基因可使之发生癌性转化,特别是细胞免疫遭到破坏。在损伤免疫监视的情况下,癌变更容易发生,常见的肿瘤是卡波济肉瘤。

此外,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神经胶质细胞等也表达CD4分子(受体)。应用逆转录病毒测定证实,人的这些细胞内有隐伏的艾滋病病毒基因及感染性艾滋病病毒,这些细胞转移至肺和脑,可以引起间质性肺炎。而这些细胞表面CD4密度低,不容易形成合胞体而造成细胞死亡,成为艾滋病病毒在体内持续存在的隐蔽场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