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鸦片简史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东方出版中心《实用禁毒知识手册》第16页(1117字)

中国不是罂粟的原产地。罂粟及其制品传入中国始于唐代。《旧唐书》列传第198卷记载:“乾封二年(公元667年)拂霖遣使献底也伽”。“拂霖”即东罗帝国,“底也伽”则是当时西方的珍贵药品,该药由600种物质制成,主要成分为:鸦片、涎香、肉豆蔻、缩砂、肉桂等,其中最重要的成分就是鸦片。该丸药据说可以解除蝮毒以外的所有毒物之中毒。

宋代时,罂粟被称为“鼓子花”,并被广为种植。苏颂在《图经本草》中写道:“罂粟花处处有之,人多莳以为饰。”宋代医生已认识到罂粟具有医用价值。如杨士瀛的《直指方》、王碌的《百一选方》、王硕的《易简方》、林洪的《山家清供》、御医寇宗奭的《本草衍义》、谢采伯的《密斋笔记》、谢迈的《咏罂粟花》等,均分别对罂粟的壳、花或籽的药用及观赏价值作了叙述或咏颂。

金元时代的医生继承宋代传统,普遍使用罂粟主治咳嗽与痢疾。如金代名医刘河间的《宣明方》、元代名医危亦林的《得效方》等,均有此方面记叙或论述。朱震亨亦指出:“其(罂粟)止病之功虽急,杀人如剑,宜深戒之”。可见元代人已认识到罂粟具有药用价值和毒副作用的双重特性。元初蒙古人远征印度,将鸦片作为战利品带回本土,不久便出现“士农工贾无不嗜者”的社会流行服食鸦片现象。

明代时期,川、陕、甘、贵等地均有人大片种植罂粟,《徐霞客游记》对贵州贵定县盛开的罂粟花有过专门描述:“莺粟花殷红,千叶簇,朵盛色而密,丰艳不减丹药也。”王玺的《医林集要》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记载有如何制作鸦片的书籍;成书于1584年(万历十四年)的《本草纲目》,更是对罂粟与鸦片作了详细载述,李时珍根据调查与实践,指出鸦片具有治疗二十余种病痛的医用价值:如赤痢与白痢应分别使用红花罂粟或白花罂粟等;此外,他还指出鸦片对增强性功能也有作用,“能涩丈夫精气”,“俗人房中术用之”。随着国内鸦片种植及国外鸦片输入的增多,1589年(神宗万历十七年),鸦片首次被列入关税货物的范围。成化、正德年间,约1465~1522年,鸦片已成为上市商品,并多为广东、福建富绅地主吸食。此后,鸦片逐渐成为朝廷命官乃至皇帝的享福用品,万历皇帝就是一个着名的鸦片皇帝,据1958年中国考古学家对从定陵中发掘出的万历皇帝头盖骨进行化验,发现骨中尚有残余的吗啡成分。

综上所述,罂粟传入中国至少已有1300年的历史;将罂粟作为药用已有900多年的历史;而学会制作鸦片也已有500余年的历史。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