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国针灸手册

气街与四海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中国针灸手册》第85页(1713字)

1.气街

《灵枢·卫气》中还记载了头、胸、腹、胫四个经脉之气出入的通道,称为“气街”。《灵枢·动输》中说:“四街者,气之径路也。”意指此四气街分别是头、胸、腹、胫,人体四条脉气出入的捷径。四气街的具体内容是:“气在头者,止之于脑;气在胸者,止之膺与背俞;气在腹者,止之背俞与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脉者;气在胫者,止之气街与承山踝上以下”。

四气街的理论与十二经标本说同出《灵枢·卫气》,两者有密切的关系。张志聪说:“十二经脉之本出于手足之腕踝,其标在于胸腹头气之街。”这种关系已在2.4.1节中提到。头气街止之于脑者,因诸髓皆属于脑,脑为髓海,其所在之处名曰“天谷”,乃头部空窍之大者。《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中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空窍除包括五官七窍外,还包括天谷脑窍,是头面部血气所止的主要空窍,所以是头气之街所止之处。手足三阳之标皆在头面,其中手足太阳在目、手足少阳在耳、手足阳明在鼻,虽分居七窍,然其脉气所归总在于脑窍。所以张志聪认为手足三阳之标皆出于头气之街。

五脏六腑在于胸腹而其气皆注输出于背部脏腑俞穴,聚于腹部脏腑募穴,其中肺、心包、心均在胸内,其脉手太阴之标在中府、手厥阴之标在天池、手少阴之标在心俞,胸气之街止之膺与背俞,适当其处,故为手三阴之标所出。脾、肝、肾均在腹内,其脉之标均在背俞,恰为腹气之街所止之处,故为足三阴之标所出。由于五脏经脉之标皆在胸腹气街所止之处,故元代医家滑寿有“脏腑腹背,气相通应”的论断。

足胫之气止之气街,此为腹股沟处之气冲穴。《素问·痿论篇》中指出:“阴阳总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与阳明合于宗筋。”《灵枢·经脉》:“足少阳之脉,循胁里,出气街。”故为胫气之街止于身前之处,身后以足太阳脉为主,其脉过承山踝上,其经别别入于腘中,故胫气之街止于身后之处。足胫之所以能行动者,有赖胫气之街的维持。

2.四海

《灵枢·海论》中还载述了人体“四海”的名称、脉气所通的腧穴与病候,如表2-54所示。

表2-54 四海表

古人根据“人之合于天道”(《灵枢·经别》)的认识,认为“人有髓海、有血海、有气海、有水谷之海,凡此四者,以应(地理上)四海”,并将人体上十二经脉比喻成地理上十二条河流,称为“经水”,认为“经水者,皆注于(四)海。”(参见《灵枢·经水与海论》)。大海能产生云气而输布天下,故四海所汇聚之神气、宗气、水谷之精气和血气亦必由十二经脉输布全身才能进行生命活动。盖脑为髓海,元神所居,《灵枢·九针十二原》中将经络腧穴称为“神气游行出入之处”。膻中为气海,乃宗气积聚之处,《灵枢·决气》中称“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胃为水谷之海,乃后天精气化生之所在,《灵枢·营卫生会》中说:“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冲脉为血海,血为中焦营气所化,《灵枢·营卫生会》中称其是“以奉生身,莫贵于此”的重要物质。可见“四海”分主人体中精、神、气、血四宝,其地位十分重要。

四气街与四海理论均是对经络系统的深化认识,清代医家张志聪认为两者密切相关。兹列表2-55比较之。

表2-55 四海与气街关系对比表

四海所在之处,另与六经所结的关系较为密切。兹亦列表2-56比较之。

表2-56 手(足)六经结部与四海关系对比表

上一篇:十二经标本 下一篇:中国针灸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