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国针灸手册

面部色诊法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中国针灸手册》第106页(952字)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中指出:“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故面部和脏腑经络具有密切的关系,即所谓“首面与身形”,“属骨连筋”,“同血合气”的关系。基于这种认识,在面部也有各脏腑的代表穴区,观察其色泽、寒热、散聚、新旧、乘克等的变化亦可以判断脏腑疾病的所在、转变和预后。《灵枢·五色》中对此有较为详细的记载,认为:“五色各见其部(脏腑在面上的穴区),察其浮沉,以知浅深;察其泽夭,以观成败;察其散抟(‘抟’为凝聚),以知远(久)近(新);视色上下(色变所在上下之处),以知病处。”其具体的变化,参见原文和附注于下:

沉浊(晦滞灰暗)为内(病在里),浮泽(鲜明润泽)为外(病在表),黄赤为风(黄赤属阳,风为阳邪,故见阳色),青黑为痛(青黑属阴,痛为阴痹,故见阴色),白为寒(血少色白,故主寒症),黄而膏润为脓(黄而膏润是风邪化热,热胜则腐肉成脓),赤甚(紫绀色)为血(血瘀郁而不行),痛甚为挛(痛在筋骨,甚则拘挛),寒甚为不仁(寒主收引,脉绻血少,故为不仁)。沉夭为甚(色沉着枯夭者病重),不明不泽(虽不明亮而泽润,但亦不沉着枯夭),其病不甚,其色散,驹驹然(未聚貌)未有聚(凝聚),其病散(未成积聚)气痛(气痛多无固定的处所)。男子色(青黑)在于面王(指鼻尖)上,为小腹痛(面王上为小肠相应之部,小肠内当小腹,故主小腹痛),下为卵痛(面王下当人中处为膀胱、子处,“子处”男子为阴囊睾丸),其圜直(指人中水沟处见青黑色)为茎(阴茎)痛,高(人中上部)主本(阴茎根部),下(人中下部)为首(阴茎龟头),狐疝阴之属也(均为阴囊肿大、小肠疝气之病)。女子(色)在于面王,为膀胱、子处(女子指子宫)之病,散(色青黑散而未聚)为痛(未成积聚),抟(色青黑而凝聚)为聚(已成积聚)。方员左右(积聚之形状方员和部位上下),各如其色形(各在其面部相应的部位,从色泽或形态上反映出来)。

以上所引录的原文及注解,仅是用面部穴区作为诊断疾病的某些认识。面部穴区用作治疗目前已比较成熟,用作诊断虽然古人有此认识,但作为一项专门学问还有待于充实提高与探索发展。

上一篇:目诊法 下一篇:中国针灸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