胁痛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中国针灸手册》第323页(1702字)
胁痛指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症。肝脉布于胁肋,胆脉循于胁肋,故胁痛多与肝胆两经有关。常见于肝胆急、慢性疾患和胸膜炎、肋软骨炎、肋间神经痛及外伤等。
【发病因素】
(1)情志抑郁,肝失条达,气机结滞。
(2)湿热壅滞,疏泄失常。
(3)痰饮停聚,流入胁络。
(4)久咳不已,损伤络脉。
(5)挫撞伤络,瘀血内留。
【辨证分型】
(1)肝气郁结 胁痛以胀痛为主,走窜不定,疼痛随情志的变化而增减,胸脘痞满,嗳气频作。舌苔薄白,脉弦。
(2)肝胆湿热 烦热,口苦而干,两便不畅,恶心纳呆,胁痛且胀。舌苔黄腻,脉弦数。
(3)瘀血停着 胁肋部有挫撞跌仆史,痛如锥刺,固着不移。舌质紫暗,脉沉涩。
(4)痰饮停聚 胁痛,眩冒,咳逆不得卧。
(5)久咳伤络 久咳不已,咳嗽剧烈,两胁胀满,倚息短气不得卧。
【治疗】
治则:以疏泄局部经气为主,肝气郁结者疏肝解郁;肝胆湿热者清泄湿热;瘀血停着者活血化瘀;痰饮停聚者温化痰饮;久咳伤络者宣肺止咳。
1.体针 取穴:支沟、阳陵泉、阿是穴。肝气郁结者加太冲、蠡沟;肝胆湿热者加足三里、阴陵泉、行间;瘀血停着者加血海、膈俞;痰饮停聚者加丰隆、三阴交;久咳伤络者加天突、列缺、肺俞。方法:用导气法,留针2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一个疗程。阿是穴可行刺络拔罐法。
2.耳针 取穴:胸、胸椎、神门、肝、胆。方法:针刺后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一个疗程。
3.头针 取穴:额中线、额旁1线。方法:平刺约1寸,提插泻法,留针1小时,每日1次。
【古代文献选录】
《针经指南·标幽赋》:“胁痛肋疼,针飞虎。”
《神应经·胸背胁部》:“胁痛:阳谷、腕骨、支沟、膈俞、申脉。”
《针灸聚英·百证赋》:“久知胁肋疼痛,气户华盖有灵。”
《针灸聚英·肘后歌》:“伤寒痞结胁积痛,宜用期门见深功。”
《医学入门·杂病穴法(歌)》:“胁痛只须阳陵泉。”
《针灸大成·玉龙歌》:“若是胁疼并闭结,支沟奇妙效非常。”
《针灸大成》卷九:“第四十六、胁肋疼痛:支沟、章门、外关……复刺后穴:行间、中封、期门、阳陵泉。”
【备注】
(1)局部胁肋疼痛用阿是穴疗效较好。
(2)先针刺,后刺络拔罐。刺络时手法宜重,以拔出足够的瘀血者为佳。
(3)针刺胁部穴位时以左手拇食两指固定肋骨,右手持针在两指之间刺入,如此针必在肋骨上,不致入胸造成气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