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国针灸手册

三叉神经痛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中国针灸手册》第375页(1610字)

三叉神经痛是指在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的、短暂的、阵发性的烧灼样剧痛。有原发性与继发性之分。原发性病因尚未完全明了,继发性为颅底或小脑桥脑角肿瘤、脑膜炎、脑干梗塞、多发性硬化等导致。

【诊断要点】

(1)常在40岁以后发病,女性多于男性。

(2)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电击样、刀割样、撕裂样、烧灼样疼痛。多见于第二、第三支。发作时可伴有面部肌肉反射性抽搐,并有结膜充血、流泪、流涎等症状。上唇外侧、鼻翼、颊部、口角、犬齿、舌处常为“触发点”。

(3)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检查神经系统无阳性体征,继发性者可有相应的体征及实验室结果。

【治疗】

1.体针 取穴:(1)第一支痛取太阳或攒竹;(2)第二支痛取四白;(3)第三支痛取下关、挟承浆。配穴:风池、合谷、太冲、足三里或太溪。方法:针刺攒竹穴时针尖宜向外下方刺入,以针感向额部放射为好;取四白穴时针尖宜向外上方刺入,使感应放射到上唇部为佳;针挟承浆穴时针尖宜向内下方刺入,使感应放射到下唇。施以泻法,留针30分钟,间歇运针或加用电针。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2.水针 取穴:第一支痛取攒竹,第二支痛取四白,第三支痛取下关或挟承浆。方法:常用盐酸普鲁卡因或维生素B12 0.5-1毫升,按发病部位注入上述患侧穴位,每隔2-3日1次。

3.刺络拔罐 取穴:先在有关穴位上行针刺疗法,出针后在患侧太阳、阳白、颧髎、下关、巨髎等处寻找痛点,任选2-3穴。方法:用三棱针点刺2-3点,然后拔罐令之出血1-2毫升,每日1次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4.皮肤针 取穴:在疼痛局部及其周围找出麻痹点或痠胀点,作为叩刺重点,并在耳前、耳下、太阳穴、鼻区部、两手掌及指端适当叩刺。方法:在麻痹或痠痛部叩刺可较重,其他均用轻、中度刺激。

5.耳针 取穴:额、上颌、下颌、交感或寻找敏感点。方法:进针后捻转数分钟或用埋针方法。

【现代临床举例】

(1)徐氏取穴下关、腰、四白、挟承浆治疗本症1000例,疼痛消失占54%,显效29.2%,好转16%,无效0.8%。(徐笨人等,中国针灸,1983;(3):4)

(2)王氏以针刺治疗本症,第一支取太阳透下关;第二支取下关、迎香透巨髎、禾髎透巨髎、巨髎透下关;第三支颊车透大迎、承浆透颏髎,结果治愈率82.5%,缓解率7.5%,复发率7.5%,无效2.5%。(王梅生,中国针灸,1984;(4):16)

(3)陈氏等治疗三叉神经痛45例,针刺病变局部,取阿是穴、大椎作刺络拔罐,背部反应点挑刺,取得疗效。(陈萍等,针灸临床杂志,1998;(6):19)

(4)氏等治疗三叉神经痛,取患侧太阳、攒竹、阳白作点刺放血,三间用泻法,取得疗效。(马元等,中医杂志,1996;(8):459)

【备注】

针灸对原发性者镇痛效果较好,对继发性者要针对病因治疗。一般在面部不施用灸法。

上一篇:脑血管意外 下一篇:中国针灸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