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国针灸手册

脑血管意外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中国针灸手册》第368页(2104字)

由于脑动脉系统的破裂或闭塞,造成急骤发展的脑局部血流循环障碍,表现为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甚至伴发意识障碍的称为脑血管意外,又称脑卒中或中风。主要有脑溢血、脑梗死和蛛网膜下腔出血。

【诊断要点】

(1)脑溢血、脑梗死主要发生于中老年,部分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生于青壮年。

(2)突然起病,数分钟或数小时后即出现脑组织损害的定位症状,甚则伴有意识障碍。除少部分患者在24小时内症状消失外,大部分留有偏瘫、失语等后遗症。

(3)头颅CT、头颅MRI可见到损伤部位脑部组织密度增高或减低。

【治疗】

1.头针 取穴:双侧的运动区、感觉区。方法:进针后先用捻转手法刺激3分钟,频率200次/分以上;然后接电针刺激30-60分钟,用规律脉冲波,频率200次/分;起针前再施以手法刺激3分钟。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1周。头针治疗开始时间以患者生命指征稳定为尺度,一般而言,出血性脑血管意外在两周之后,缺血性者在3-7日之后。头针治疗留针期间配合被动或主动功能锻炼为佳。

2.体针 取穴:偏瘫:①人中、哑门、风府、极泉、尺泽、内关、冲门、急脉、髀关、伏、阴陵泉、三阴交;②地仓接下关、肩髃接肩髎、臑俞接曲池、维道接居髎、承扶接殷门、阳陵泉接悬钟、外关、八邪、太冲。失语:取廉泉、金津、玉液、天突、通里。当偏瘫早期上肢曲肌、大腿内收肌、大腿伸肌尚未出现肌力时用第①组穴位,以后当这些肌力逐渐恢复时用第②组穴位。方法:人中穴向鼻中隔下斜刺0.5寸,施以捻转手法,以患者流泪为佳;哑门、风府向口方向刺1.0寸,施以捻转手法;廉泉、金津、玉液向咽部方向刺2.0-3.0寸,以患者有恶心感为佳;第②组穴位电针施以规律脉冲波,频率40次/分,强度以见到肌肉收缩并患者能忍受为度,时间30分钟。每日治疗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之间休息1周。

3.水针 此法适用于脑血管意外后期患者。取穴:肩髃、臂臑、曲池、手三里、外关、肾俞、大肠俞、髀关、伏兔、足三里、悬钟。方法:每次选穴2-4个。常用ATP、辅酶A、维生素B1、维生素B12或当归、丹参注射液,每穴注射0.5-1.0毫升,每日1次,20次为一疗程。

【现代临床举例】

(1)石氏取内关、人中、三阴交为主;极泉、委中、尺泽为辅;配以风池、翳风、完骨、合谷、金津、玉液,共治疗2336例,治愈率为54.8%,总有效率为97.43%。(石学敏等,天津中医,1989;(6):2)

(2)李氏观察了传统穴组与加用风府、哑门穴组的脑出血患者的功能恢复,发现后者的功能恢复显着优于传统穴组。(李定明,中医杂志,1988;(5):30)

(3)李氏等治疗中风偏瘫患者,取头针顶颞前斜线和后斜线,结果使肢体功能和智能障碍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李应昆等,中国康复,1997;(2):54)

(4)袁氏等治疗脑血栓形成后遗症46例,明灸百会、大椎、命门,每日一次,每穴每次七壮,每壮如黄豆大,有效率达96.65%。(袁坚荣等,针灸临床杂志,1996;(7、8):77)

(5)氏等治疗中风偏瘫37例,针刺对侧运动区、靳三针以及体针诸穴,针后明灸患侧足三里、悬钟、各井穴3-5壮(起泡后停灸,直到创面愈合再灸),取得疗效。(马玲等,广西中医药,1997;(4):36)

(6)于氏等治疗中风偏瘫32例,温和灸百会、健侧承灵、曲鬓,取得疗效。(于学平等,中医药学报,1997;(1):43)

(7)李氏等治疗中风失眠56例,针血管舒缩区(留针3小时)、安眠、申脉、内关、太溪,通电30分钟,取得疗效。(李建强等,中国针灸,1999;(1):11)

【备注】

(1)针灸疗法是治疗本病造成的偏瘫、失语的主要手段,具有良好疗效。在本病急性期应配合中西药物治疗。针灸治疗是以早期为好。

(2)本病在中医中属“中风”范围。

(3)加强主动、被动的功能锻炼,预防关节僵硬和肌肉的废用性萎缩。

上一篇:痉挛性斜颈 下一篇:中国针灸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