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国针灸手册

小儿泄泻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中国针灸手册》第513页(2803字)

指大便次数增多,大便稀薄或如水样者。多发于2岁以下小儿。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婴幼儿腹泻、小儿消化不良等疾病。

【发病因素】

(1)饮食不节 小儿脏娇,如喂养不当,饥饱无常,损伤脾胃,致脾不健运,水谷不化而发为泄泻。

(2)感受外邪 寒邪外袭,直中肠道,或暑湿内侵,壅蒸不化,致运化失司,清浊不分,俱走于后而发为本病。

【辨证分型】

(1)伤食泄泻 脘腹胀满,肚腹作痛,痛则欲泻,泻后痛减,大便酸臭,或如败卵,口臭纳呆,或恶心呕吐,舌苔厚腻,或微黄。

(2)湿热泄泻 泻如水样,粪色深黄而臭,或有少许黏液,腹部时感疼痛,食欲不振,或伴肢体倦怠,发热口渴,小便短赤,舌苔黄腻。

(3)脾虚泄泻 大便稀溏,反复发作,食后作泻,色淡不臭,时轻时重,面色萎黄,神疲纳呆,舌淡苔白。

(4)伤阳泄泻 暴泻不止,便稀如水,面色苍白,神疲气弱,四肢厥冷,冷汗自出,舌淡苔白,脉沉微。

【治疗】

治则:伤食泄泻者消食化积,湿热泄泻者清热利湿,脾虚泄泻者健脾益气,伤阳泄泻者温阳救逆。

1.体针 取穴:四缝、合谷、天枢、足三里、气海、中脘。湿热泻加曲池、水分、上巨虚、大肠俞;伤食泻加内关、建里、胃俞、大肠俞、里内庭;脾虚泻加脾俞、公孙、阴陵泉、三阴交、关元。方法:每次选3-6穴,除刺四缝穴挤出黄水外,其余均用毫针浅刺。虚者用补法,每日或隔日1次,连治10次;实证用泻法,每日治疗1-2次,连治5-7日。可不留针,或每次留针10分钟。

2.灸法

(1)艾条灸 取穴:天枢、气海、神阙、关元、足三里、三阴交。方法:每日1-2次,每次选腹部2穴,腿部1穴,用艾条温灸10分钟,连灸5-7日。或取足外踝最高点直下至赤白肉交界外,以艾条温和灸两侧同一部位各10-15分钟,每日灸2-3次,连灸5-7日。

(2)隔盐灸 取穴:神阙。方法:将一薄层纱布展平铺压在脐孔上,加入细盐至与脐孔平,在盐上放一个直径约1厘米,长1-2厘米的艾炷灸之,感到痛时可用镊子将艾炷移开,或在放盐的脐上加一个厚约0.8厘米的鲜姜片,再放上艾炷灸之,可灸2-3壮,依患者忍受的情况而定。

3.敷贴

(1)敷脐法 取穴:神阙。方法:①取五倍子、干姜、吴萸、公丁香、川椒各等份,研成细末,用酒或醋调匀成泥状,填敷于脐中,上用热水袋温敷1小时,每日2次,每天换药1次,5日为一疗程。②取白胡椒2粒研末,填脐中,用胶布固定,外用热水袋温敷1小时,每日2次,每日换药1次,5日为一疗程。③将暖脐膏用小火或热水袋烘软至温度适中,然后展平贴脐上,外用热水袋温敷1小时,每日2-3次,2日换药1次,4日为-疗程。

(2)敷手足心法 取穴:劳宫、涌泉。方法:取盐与附子捣烂,加肉桂粉等量,用酒或醋调成泥状,敷于双手足心,以肢暖为度,每日1次,可连敷7-10日,适用于久泻,面色白,肢冷嗜睡者。

4.拔罐 取穴:脾俞、大肠俞、中脘、气海。方法:每次选腹部1穴,背部俞穴1对,予以拔罐,每日1次,每次10分钟,可连治5-7日,对寒性与食滞腹泻治疗作用更为明显。

5.水针 取穴:天枢、足三里。方法:上述两对穴交替选用,每穴用维生素B12 0.1毫克或维生素B1 0.5毫升注射,每日1次,每次2个穴位,5日为一个疗程,可连治2-3个疗程。

6.耳针 取穴:交感、神门、脾、胃、大肠、小肠、直肠下、皮质下、肾。方法:每次选4-6穴,可针刺或耳穴压丸,单耳左右交替,每日1-2次,连治7-10日。

【现代临床举例】

(1)喻氏等用穴位注射法治疗婴幼儿秋冬季腹泻30例。将60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用聚肌胞注射液注射足三里穴,对照组口服痢特灵。全部病例均治愈,平均治愈天数,治疗组较对照组提早2.32天。(喻坚等,上海针灸杂志,1994;(5):210)

(2)李氏针刺长强、足三里治疗婴儿腹泻102例,结果良好。(李栩堂,中国针灸,1984;(5):17)

(3)吴氏等治疗小儿腹泻,施捏脊,配合点刺四缝放血,取得疗效。(吴祥刚等,针灸临床杂志,1996;(10):49)

【古代文献选录】

《铜人》卷四:“神阙:小儿奶利不绝,腹大绕脐痛……可灸百壮,禁不可针。”

扁鹊心书》卷下:“小儿吐泻:灸脐下一百五十壮。”

《针经指南·流注八穴》:“公孙:小儿脾泻(脾肾)。”

《类经图翼》卷十一:“泄泻:胃俞、水分、天枢、神阙。”

【备注】

(1)治疗期间须控制饮食,腹泻轻者不须禁食,但应减少食量,增加进食次数,以减轻肠胃负担,母奶喂养的婴儿应缩短哺乳时间,每次喂5-10分钟。重症伴脱水者,初起须禁食6-8小时,但禁食时仍需口服补液或服加糖、盐的温开水,随病情好转可恢复喂予母乳及米汤等易消化食物。食具须煮沸消毒。

(2)伤阳、伤阴患儿应及时抢救治疗,及时补液,纠正电解质。

(3)注意患儿臀部皮肤清洁、干燥,以免产生红臀。

上一篇:顿咳 下一篇:中国针灸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