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国针灸手册

疳积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中国针灸手册》第516页(1254字)

多由于喂养不当,损伤脾胃,运化无能而致全身虚弱羸瘦,面黄发枯者谓疳积。好发于5岁以下的幼儿。疳积起病缓慢,病程愈长,病情亦随之加重,严重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

【发病因素】

(1)食伤脾胃 乳食无度,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运化失职,壅聚中焦,酿成积滞。

(2)缺乏营养 可因母乳不足,或断乳过早,或偏食厌食等导致水谷精微来源衰少,不能涵养脏腑、肌肉、四肢百骸,而形成极度消瘦的疳证。

【辨证分型】

形体消瘦,肌肉松弛,面色萎黄无华,毛发稀枯,食欲不振,精神萎软,或躁烦不安,肚腹膨胀,甚则青筋暴露,大便或溏或秘。

【治疗】

治则:醒脾和胃,消谷导滞。

1.体针 取穴:中脘、足三里、天枢、关元、太白、四缝。方法:导气法,不留针,四缝刺出黄水。每日1次,10次为一个疗程。

2.耳针 取穴:脾、胃、小肠、皮质下、神门。方法:贴王不留行籽,隔日1次,每日嘱家长为患儿按压5-10次,令其耳郭发红发热。

【现代临床举例】

(1)周氏等治疗小儿疳积:割治“痞点”(手掌内,劳宫前0.5厘米,食指与中指根部联合处下0.5厘米),取得疗效。(周家能等,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1999;(2):93)

(2)黄氏等治疗小儿厌食58例,取四横纹、脾俞、胃俞点刺放血,加推拿,取得疗效。(黄保民等,吉林中医药,1999;(3):44)

【古代文献选录】

《济生拔粹》卷十五:“小儿疳瘦,于胸下鸠尾骨尖上灸三壮,次于脊下端尾翠骨尖上灸三壮。”

《奇效良方》卷五十五:“四缝四穴,在手四指内中节,是穴用三棱针出血,治小儿猢狲劳等证。”

《医学纲目》卷三十八:“多疳者:囟会一壮。”

《针方六集》卷五:“脊中:小儿疳疾。”

【备注】

(1)要提倡“乳贵有时,食贵有节”的喂养方法。

(2)食谱要广,不能养成偏食的不良习惯。

上一篇:小儿遗尿 下一篇:中国针灸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