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与发病机理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常见精神疾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手册》第333页(1600字)

(一)西医病因与病理

1.遗传因素 有研究表明,儿童多动症有家族聚集倾向,如果患儿父母在儿童期有多动症状者,其子女患病率是正常对照组的4倍。1977年welner发现多动症的男孩的同胞与无多动症男孩的同胞相比,前者的多动症发病率是后者的3倍。

在双生子研究中发现,单卵双生子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双卵生子,在寄养子研究中表明,其养父母和他们亲属中无多动症的,而生父母有多动症症状的寄养子,发病率明显增高,这些均提示遗传因素在多动症发病中的主要作用。

2.生化因素 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5-羟色胺(5-HI)、儿苯酚胺等神经递质在多动症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其一是去甲肾腺素含量高于正常,活性增强,导致兴奋激动、愉快;其二是多巴胺类受体异常引起,如果能使多动症患儿脑内的多巴胺水平恢复正常,多动症症状可以减轻;其三是5-羟色胺浓度下降,功能不足亦可引起多动症状,如果能使5-羟色胺浓度升高,同样有利于多动症的治疗;其四是中枢性神经递质儿苯酚胺水平上存在不足,以致于大脑抑制功能不足,从而导致多动症患儿对各种外界刺激均做出过度的反应。

3.心理社会因素 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外界环境的影响均是促进多动症发生的关键,其具体包括生活中的各种事件(父母关系不和或离婚、亲人亡故、人际关系紧张)家庭经济原因、住房拥挤。父母教育方式:父母从小对小儿过分放纵、娇养、任性,或者是过度打骂,患儿得不到父母之爱,尤其是早期母爱被剥夺或环境对小儿过于冷漠,引起小儿大脑中兴奋受抑制,只能通过多动来提高自身生理需要,而表现出各种多动症状。

(二)中医的病因病机

多动症的病因主要有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护养不当、外伤、病后、情志失调等。其主要病变在心、肝、脾、肾。因人的情志活动与内脏有着密切的关系,必须以五脏精气作为物质基础,五脏功能的失调,必然影响人的情志活动,使其失常。《素问·宣明五气》说:“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苦恼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若心气不足,心失所养,可致心神失而情绪多变,注意力不集中;肾精不足,髓海不充则脑失精明而不聪;肾阴不足,水不涵木,肝阳上亢,可有多动,易激动;脾虚失养则静谧不足,兴趣多变,言语冒失,健忘,脾虚肝旺,又加重多动与冲动之证。阴主静、阳主动,人体阴阳平衡,才能动静协高地,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若脏腑阴阳失调,则产生阴失内守、阳躁于外的种种情志、动作失常的病变。

1.先天禀赋不足 父母体质较差,肾气不足,或妊娠期间孕妇精神调养岂失宜等,致使胎儿先天不足,肝肾亏虚。精血不流,脑髓失养,元神失藏。

2.产伤外伤瘀滞 产伤以及其他外伤,导致患儿气血瘀滞,经脉流行不畅,心肝失养而神魂不宁。

3.后天护养不当 过食辛热炙博,则心肝火炽;过食肥甘厚味,则酿生湿热癍浊;过食生冷,则损伤脾胃;病后失养,脏腑损伤,气血亏虚,均可导致心神失养、阴阳失调,而出现心神不宁、注意力涣散和多动。

4.情绪失调 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肾精未充,肾气未盛。由于生长发育迅速,阴精相对不足,导致阴不制阳,阳胜而多动。小儿年幼,心脾不足,情绪未稳,若教育不当,溺爱过度,放任不羁,所欲不遂,则心神不定,脾意不藏,躁动不安,冲动任性,失忆善忘。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