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山大学出版社《临床人体解剖生理学》第392页(2322字)

咽(pharynx)是消化道与呼吸道的共同管道,是一个位于颈椎前方,前后略扁的漏斗形肌性管道。上达颅底,下达第6颈椎下缘平面移行于食管,全长约11.0~14.0cm。其前壁不完整,分别与鼻腔、口腔和喉腔相通。依其位置,咽腔自上而下依次分为鼻咽、口咽和喉咽(图9-8)。

图9-8 咽的分部及咽交叉示意图

(一)鼻咽

鼻咽(nasopharynx)也称上咽,位于鼻腔后方,颅底至软腭平面,向前经鼻后孔与鼻腔相通(图9-9),是唯一不属消化道而纯为呼吸道部分,故经常敞开,有利于空气通过。鼻咽的顶后壁互相移行,其上的黏膜内有丰富的淋巴组织集聚,称咽扁桃体(pharyngeal tonsil)。婴幼儿较发达,6~7岁后开始萎缩,约至10岁时完全退化。有些婴儿可能出现扁桃体异常增大的现象叫做增殖腺(adenoid),若过度增大则可影响呼吸。

图9-9 头颈矢状切面示鼻咽、口咽及喉咽

鼻咽的两侧壁相当于下鼻甲后方1.5cm处各有一咽鼓管咽口(pharyngeal opening of auditory tube),借咽鼓管通鼓室(tympanum)。该口的前、上和后方的半环形隆起,称咽鼓管圆枕(tubal torus),可作为咽鼓管吹张术(politzeration(eustachian tuba inflationg)时探测咽鼓管咽口的定位标志。在咽鼓管咽口周围的黏膜内的淋巴组织称为咽鼓管扁桃体(tubal tonsil),圆枕的后上方有一凹陷称咽隐窝(pharyneal recess),是鼻咽癌好发部位。

(二)口咽

口咽(oropharynx)也称中咽,位于口腔的后方,软腭与会厌上缘之间,向前经咽峡(isthmus of fauces)通口腔(图9-9)。外侧壁在腭舌弓(palatoglossal arch)与腭咽弓(palatopharyngeal arch)之间的凹陷称扁桃体窝(tonsillar crypts),窝内容纳腭扁桃体(palatine tonsil)。腭扁桃体由淋巴组织构成,内侧面朝向咽腔,表面有黏膜覆盖,黏膜向内凹陷形成10~20个小凹,称扁桃体小窝(tonsillar fossulae)。腭扁桃体发炎时常有红肿疼痛,扁桃体小窝可有脓苔。扁桃体外侧面和前后两面均被结缔组织构成的扁桃体囊(tonsillar capsule)包绕,囊与咽壁连接疏松,故扁桃体切除时,易于剥离。由鼻咽部后上方的咽扁桃体、两侧的咽鼓管扁桃体、咽峡两侧的腭扁桃体及舌根背部的舌扁桃体等共同围成咽淋巴环(pgaryngeal lymph circle or waldeyer ring),是呼吸道和消化道上端的防御和保护结构。此外,在两侧除咽鼓管扁桃体和腭扁桃体外,还有咽侧索(lateral pharyngeal band)。所谓咽侧索,是指沿腭咽弓向上,从软腭后方到达咽隐窝的纵行条索状淋巴组织。

(三)喉咽

喉咽(laryngopharynx)也称下咽,位于喉的后方,上通口咽部,下接食管入口,向前经喉口通喉腔(图9-8、图9-9)。喉咽是咽腔最狭窄的部分,在喉口两侧各有一深凹,称梨状隐窝(piriform recess),常为异物滞留的部位。在正常情况下两侧梨状隐窝对称,无积液。如果发现梨状隐窝不对称,有积液、溃疡或新生物,则应加以注意,并作进一步检查。此乃由于梨状隐窝是喉咽肿瘤好发的解剖部位之一。

婴儿的咽部相对狭小,也较垂直,鼻咽、口咽又富有集结的淋巴组织,其发育也因年龄而有所不同。其中最大的是左右两个腭扁桃体,在新生儿期并不发达,到1岁末,随着全身淋巴组织的发育而逐渐长大,4~10岁发育达最高峰,14~15岁又逐渐退化。由此可以说明咽峡炎(isthmitis)较常见于学龄儿童,而1岁以下婴儿则很少见。

(四)咽壁的构造

咽壁具有黏膜、肌层和外膜三层结构。其特点是肌层由横纹肌组成,分咽缩肌和咽提肌两种(图9-10A、B)。咽缩肌包括咽上缩肌(superior constrictor of pharynx)、咽中缩肌(middle constrictor of pharynx)和咽下缩肌(inferior constrictor of pharynx)三对,左右对称。三者由上而下依次呈叠瓦状排列,当吞咽时,各咽缩肌自上而下依次收缩,即将食团推向食管。咽提肌位于咽缩肌的深面,肌纤维纵行,起自茎突(茎突咽肌,stylopharyngeus)、咽鼓管软骨(咽鼓管咽肌,salpingopharyngeus)及腭骨(腭咽肌,palatopharyngeus),止于咽壁及甲状软骨上缘。咽提肌收缩时,上提咽和喉,舌根后压,会厌封闭喉口,食团越过会厌,经喉咽进入食管。故咽提肌可协助吞咽和封闭喉口。

图9-10 咽肌(A、B)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