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果园新农药手册

抗药性的发生及预防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果园新农药手册》第7页(858字)

我国近二十年来,随着农药使用量的不断增加,产生抗性的病、虫种类也随之增加。一般药剂在同一地区对同一病、虫害连续频繁地使用,会引起该有害生物对药剂抵抗力的提高,从而形成抗药性,尤其对一年内发生代数多的害虫,如果树蚜虫、螨类等,抗药性出现的机率是很高的。现在有些害虫对有机磷农药已产生抗药性。一种害虫对某种药剂产生了抗药性,而且对另外未使用过的某些药剂也具有抗药性,这一种现象称为交互抗药性。一般凡作用机制相似或接近的药剂,均容易产生交互抗药性。

在田间,一般残效期长的药剂,如果施药面积较大,防治的害虫代数多,容易产生抗药性。抗药性发生的原因首先是虫体内酶系统促进解毒作用的产生,这是害虫产生抗药性的主要生理因素。例如有机磷杀虫剂的抗药性主要是由于体内分解有机磷的解毒酶系活性提高,使农药失去毒力;其次,是药剂因子。药剂的使用剂量越大,使用次数越多,使用面积越大,接触害虫群体越大,抗性出现就快。因此,药剂的剂量和浓度不应任意改变或增加。例如对硫磷乳油,最初使用很低的浓度(8000~10000倍),由于长期低浓度处理,对害虫产生了训练抗药力的效果,诱发了抗药性,使一些害螨抗药性发展起来,后来使用浓度提高到1000倍或更高时也不能控制了。另外,药效浓度越高,被杀死个体越多则存活下来的个体的耐药力就相应越高,由其繁殖的后代所形成的种群便成了抗药性很强的种群。目前,菊酯类农药防治害虫,之所以很快产生高度抗药性,是由于药剂的使用浓度和剂量过高所造成的。再次,农药质量和喷撒技术较差,使农药雾粒在田间分布不均匀,如湿润性差的药液,或附着力较差及粗大的雾粒都不易均匀分布。果树的枝叶茂密,互相遮蔽,喷雾技术不当,受药部位不匀,使害虫个体受药量或多或少,以致出现耐药性的个体,逐渐形成抗药性种群。

克服害虫的抗药性在害虫治理中是极为重要的,目前一般采用预防延缓抗性产生的措施。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