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动物检疫手册

马鼻疽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农业出版社《动物检疫手册》第180页(2465字)

鼻疽是由鼻疽杆菌引起的、骡、驴多发的一种传染病。革兰氏染色阳性,马通常取慢性经过,驴、骡多为急性。病的特征是在鼻腔和皮肤形成特异性鼻疽结节、溃疡和瘢痕。在肺脏、淋巴结和其他实质脏器内发生鼻疽性结节。

【流行特点】马、骡、驴对本病易感,尤其是驴、骡。人可以感染。在自然条件下,、绵、山羊、不感染。

鼻疽病马是本病的传染源。特别是开放性鼻疽病马更为危险,这些病马的鼻液及溃疡分泌物中,含有大量的鼻疽杆菌,随病马的鼻液和皮肤溃疡分泌物排出体外,污染各种饲养管理用具,草料、饮水、厩舍等。

本病主要是由于病马与健马同槽饲喂、同桶饮水,或互相啃咬时,经消化道传染;或经损伤的皮肤、粘膜而传染;也可以经呼吸道传染。此外,个别可经胎盘和交配传染。

本病在初发地区呈爆发式流行并多取急性经过。在常发地区流行缓慢,多呈慢性经过。一年四季均可发生。马匹饲养密集,或在交易市场等地使用公共饲槽和水桶,都是造成鼻疽蔓延的条件。

【临床症状】自然感染潜伏期为4周至数月。在临床上常见的为肺鼻疽。鼻腔鼻疽和皮肤鼻疽3型。主要症状是鼻粘膜红肿,有灰色或黄色的小结节,破溃后形成溃疡,特别多见于鼻中隔及鼻甲骨之粘膜,愈合后则留下星芒状瘢痕。鼻腔常流出白色或黄绿色脓样带臭的鼻涕,初期多见于一侧鼻腔,后期则两侧都有。

颌下淋巴结肿大,初期触摸有痛感,能活动,其后则无痛,并且固着不能移动。病畜消瘦贫血,胸部听诊有干性或湿性啰音,后期还可能出现外生殖器、乳房及后肢浮肿。

皮肤上有小结节及喷火口形溃疡,流出黄色胶样或带红色脓样液体,附近淋巴管肿大,溃疡常见于四肢,胸侧或腹下,以致行动困难。

此外,急性病例尚有寒战,体温升高(42℃),精神不振食欲减退及呼吸困难等全身症状。

【病理剖检】病马的鼻腔、喉头、气管粘膜,特别是鼻中隔有粟粒大的灰白色或淡黄色小结节,同时有高低不平,边缘不齐的溃疡,重者穿孔。愈合的瘢痕常呈星芒状。

肺实质内有粟粒至小豆大结节,灰色胶状透明,中央部则呈灰黄色,质坚韧,周围有暗红晕;陈旧者呈灰白色,常发生钙化或干酪化。此外,肺鼻疽还可呈支气管肺炎或融合性支气管肺炎形式。如果继发化脓,可形成鼻疽性肺脓肿,形成空洞,也可能形成鼻疽性硬结。

【诊断】对鼻疽病马可用临诊观察,变态反应,血清学以及病理解剖学等方法进行综合诊断。在大规模鼻疽检疫中,以临床检查和鼻疽菌素点眼为主,配合进行补体结合反应。

(一)临床诊断 在进行临诊检查时,如发现鼻腔或皮肤有鼻疽结节或溃疡,一般可诊断为开放性鼻疽。为了慎重起见,可用鼻疽菌素点眼,呈阳性反应时,即可最后确诊。若发现颌下淋巴结及睾丸肿胀,皮下浮肿,咳嗽,体温时高时低,使役能力降低及消瘦等症状,应怀疑为鼻疽,可进一步确诊。

(二)变态反应诊断 以鼻疽菌素点眼反应最常用(方法附后)。

(三)补体结合试验诊断 是鼻疽菌素点眼反应极为重要的辅助诊断方法,但它只是为了在点眼阳性反应马中,检查有无急性型鼻疽时使用。

(四)鉴别诊断

1.鼻腔鼻疽与马腺疫、颌窦炎、鼻炎的鉴别。

马腺疫:体温升高,多为两侧性鼻液,颌下淋巴结热痛肿胀明显,易化脓破溃,多发生于一岁左右的幼驹。

颌窦炎:颌骨膨隆,局部增温疼痛。听诊患部呈浊音,重症病例的患侧颌下淋巴结轻度肿胀,可移动,患侧流出多量鼻液。

鼻炎:鼻粘膜潮红肿胀,无结节和溃疡,颌下淋巴结轻度肿胀。水泡性鼻炎是由于瘀血斑开始,继而变成灰黄色的水疱,破溃后变成圆形或卵圆形溃疡,边缘光滑。

上述各病用鼻疽菌素点眼均呈阴性反应。

2.皮肤鼻疽与流行性淋巴管炎的鉴别。淋巴管炎病马,淋巴管呈索状肿和串珠状结节,溃疡常突出于皮肤表面,呈蘑菇状,取浓汁或分泌物涂片镜检,可见到囊球菌。如果病变蔓延到鼻粘膜,则出现黄豆大的扁平突起的结节。

3.溃疡性淋巴管炎的溃疡面上排出一种脓性而不是胶状拔丝样的渗出液。溃疡有明显的修复痊愈趋势,鼻粘膜无变化,鼻疽菌素点眼呈阴性反应。

4.在马肺内,寄生虫结节极为多见,其外观与鼻疽结节相似,必须注意区别。一般认为,周围有红晕者,多为鼻疽结节,而非寄生虫结节。寄生虫结节表面较光滑,易被刀刮脱。如以刀切,则断面平整一致,镜检时多数可在中心发现某种寄生虫或卵。

【处理】

1.鼻疽马不得屠宰加工,应采用不放血的方法扑杀,患畜屠尸、内脏、血液和皮张全部作工业用或销毁。

2.可疑被鼻疽污染的肉尸和内脏高温处理后供食用;皮张及骨骼等消毒后利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