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门诊兽医手册

伊氏锥虫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门诊兽医手册》第421页(1147字)

(一)诊断要点

1.主要寄生于血浆、淋巴液内,并可随血液进入其他组织和脏器中。临床呈现进行性消瘦,贫血,间歇高热,结膜出血,黄疸,心机能衰退,伴发体表水肿和神经症状。和骆驼多呈慢性经过或带虫状态,表现类似衰竭症的症状,即逐渐消瘦,被毛粗乱,皮肤干裂,耳、尾常干枯坏死脱落,四肢浮肿,起卧困难,直至卧地不起。

2.在病畜体温升高时采血,立即做成压滴标本,显微镜下检查血浆内有无如泥鳅样活泼游动的虫体。也可采用血液涂片染色,在油镜下检查。镜检呈阴性结果时,还可用血液、穿刺液或集虫后的病料皮下或腹腔接种于小白和犬,隔离观察症状、检测体温及做血液压滴标本,犬需观察30d,小白鼠需15d。

3.锥虫在病畜血液中出现常无一定规律,尤其慢性病例,故常采用血清学反应作为辅助诊断。目前国内常用的方法为间接血凝试验、琼脂扩散试验、补体结合反应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二)防治

1.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环境和畜舍卫生,在虻、蝇活跃季节定期用杀虫药处理畜体。

2.药物预防一般仅用于当年或上一年发生过锥虫病的地区,常用安锥赛,有3.5个月预防效力。也可用拜耳205或锥灭定进行预防。

3.及时发现和治疗病畜,常用抗锥虫药有:

1)萘磺苯酰脲配成10%溶液静注,属动物每100kg体重1g(极量4g),1个月后再治1次;牛每100kg体重1~1.5g(每头用量3~5g),骆驼5g,均为1周后再治1次。

2)甲基硫酸喹嘧胺配成10%溶液皮下或肌肉注射,每100kg体重0.3~0.5g,1次/2d,连用2~3次。

3)异甲脒氯化物,马每千克体重0.5mg,使用20%溶液深部肌肉注射,或使用0.5%溶液缓慢静注;牛每千克体重1mg,使用20%溶液深部肌肉注射,骆驼每千克体重0.5mg,使用0.5%溶液缓慢静注,间隔6~14d进行第二次注射。

4.加强一般性预防工作。易感动物进入疫区前应进行药物预防注射,利用熏烟、喷药,减少虻蝇叮咬。在受威胁地区,长期外出的役畜或由疫区调入的家畜,需隔离观察20d,确认健康后,方能使役或混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