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地老虎测报调查方法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农作物有害生物测报技术手册》第93页(4612字)

黄地老[Agritis segetum(SchiffermÜller),Euxoa segetum(SchiffermÜller)或A.fucosa]属鳞翅目,夜蛾科,切根夜蛾亚科。分布欧、亚、非各洲。我国20世纪60年代以前,主要为害区在新疆、甘肃、青海和宁夏一带,70年代后,江淮和华北地区的种群数量上升,与小地老虎混合为害。黄地老虎为杂食性害虫,寄主植物十分广泛,多造成春、秋两代为害。春季为害大田作物、牧草及蔬菜幼苗,秋季为害麦苗及蔬菜、豆类作物幼苗。

1 主要影响因子

1.1 虫源

越冬基数和越冬代成虫发生量与一代幼虫发生轻重有直接关系。

1.2 气候条件

一般上年秋雨较多,洪涝面积较大,在耕作比较粗放和杂草较多环境,适于越冬代幼虫发生,形成较大越冬基数。初冬和早春的温度变化缓慢,冬季气温偏高,5月份气温稳定,雨水正常,有利幼虫越冬和春季发育以及第一代卵的发育和幼虫成活,因而发生较重。如初冬幼虫越冬前或早春越冬幼虫恢复活动后,有较强的寒流突然降温或降雪,或冬季气温偏低,造成越冬幼虫死亡率较高;越冬代成虫盛发期遇较强的低温或降雪能影响成虫的发生,并使蜜源植物的花受冻,成虫缺乏补充营养而减少产卵,卵孵盛期地表过于干旱、高温或有中等以上的降雨出现,则对一代幼虫发生不利,即使越冬基数较大也不致发生严重。

1.3 栽培技术

耕作比较粗放和杂草较多环境适于发生。

2 调查项目和方法

2.1 越冬基数调查

2.1.1 冬前调查 封冻前调查当地主要越冬场所。如新疆、甘肃河西、内蒙古河套等西北高寒地区主要调查苜蓿和冬麦地埂的向阳面及冬菜和杂草地;华北地区和江淮流域主要调查麦田、油菜、绿肥、菜田和杂草地。至少调查10块地,每块地随机5点取样,每点1m2。如果虫量较低,可查10个点。仔细查看心叶和叶腋内,并扒开根部附近松土,查有无幼虫,统计幼虫(或蛹)数量。结果记入黄地老虎越冬基数调查表(表3-48)。

表3-48 黄地老虎越冬基数调查表

*每平方米活虫数包括活蛹数和蛹皮数。

2.1.2 春季调查

2.1.2.1 虫口数量变动调查在越冬代幼虫始蛹期(一般3月中、下旬)进行,地点仍在冬前调查过的地块,方法同冬前调查,并计算越冬虫口减退率。结果记入黄地老虎越冬基数调查表(表3-48)。

2.1.2.2 越冬后群体发育进度调查第一次结合越冬虫口数量变动调查进行,以后每5天进行1次。自化蛹始盛期开始,改为每3天1次,每次随机取样调查越冬虫体20头。在越冬虫口密度小时,可把冬前、春季查获的幼虫寄养在有代表性的麦田或油菜田,按期调查群体发育进度。幼虫分龄、蛹分级,正常蛹皮代表羽化。结果记入黄地老虎越冬群体发育进度调查表(表3-49)。

表3-49 黄地老虎越冬群体发育进度调查表

2.2 诱测成虫

黑光灯诱测从越冬代成虫发蛾起至成虫终见止。糖醋液诱蛾器诱测结合黏虫、小地老虎进行。但因发蛾期偏晚,可适当延长诱测时间至5月底结束。新疆等地末代为害严重地区可延至一代或二代成虫基本羽化结束时为止。越冬代成虫发生中后期由于蜜源植物大量开花,糖醋诱测效果较差,可设置杨树枝把诱测。诱蛾器构造、设置和诱剂配制和杨树枝把设置同黏虫。将结果记入黄地老虎成虫诱测记载表(表3-50)。

表3-50 黄地老虎成虫诱测记载表

2.3 卵和幼虫调查

选有代表性的常发地(棉田或玉米田等)2~3块,3天查1次,随机取5点,每点1m2,到防治基本结束时止。点内虫量不足20头时,可在点外随机找取,一同进行卵和幼虫分级、计算。将结果记入黄地老虎卵和幼虫田间调查表(表3-51)。

表3-51 黄地老虎卵和幼虫田间调查表

在幼虫二龄盛期(即防治适期)应进行1次大面积普查。选不同类型地块(常发地、一般地),在每一类型中至少查5块地,用加权平均法计算每平方米虫口密度,作为发生程度的依据。结果记入黄地老虎卵和幼虫田间调查表(表3-51)。

新疆等二、三代发生为害地区应进行1次发生量调查。

2.4 为害情况调查

在一代幼虫大部化蛹不再为害以后进行。调查方法参照小地老虎测报办法。调查受害株数和致死株数,并计算受害株率和致死株率。结果记入黄地老虎为害情况调查表(表3-52)。

表3-52 黄地老虎为害情况调查表

注:凡幼苗或刚萌发的幼芽有受黄地老虎为害的痕迹者即为被害株;凡受害后,造成幼苗折断、枯心及顶心被毁不能生长者,均列为致死株。

3 预测预报方法

3.1 发生量预测

3.1.1 综合分析预测法 一代黄地老虎的发生程度,受虫源、气候、作物布局、地形地貌、栽培技术和天敌等多种因素影响。虫源和气候条件是决定能否普遍发生的主要因素,也是预报发生量的主要依据,其他因素则可作为分析局部地区或地块间发生程度差异的参考。

3.1.2 统计预测法 根据当地多年历史资料,选取相关性好的预报因子,建立预测式进行预报。

3.2 发生期预测

发生期预测可在越冬基数调查、春季越冬代群体发育进度调查、诱蛾和田间查卵、查幼虫的基础上,参考当地春季气象预报的温度和上年末代幼虫发生期间的温度实况,选用历期法、期距法、有效积温法、卵色分级法和数理统计法等来进行预测。

3.2.1 历期法 根据有关虫态历期进行推测。如根据春季越冬代群体发育进度调查,已知4月10日为化蛹盛期,则向后顺延12天,即4月22日左右为成虫羽化盛期;再顺延4天到4月26日应进入产卵盛期,按一代卵期6天和一龄幼虫期4天,继续推测到5月6日应为二龄幼虫盛期,即防治适期。

3.2.2 期距法 根据多年资料分析,找出当地越冬后各虫态发生期至一代防治适期的期距,然后进行推测。如山东汶上观察,越冬代成虫第一次蛾峰日,距防治适期17~22天;越冬代成虫第二次蛾峰日,距防治适期10~15天。

3.2.3 有效积温法 田间见卵或出现卵峰后,根据气象预报的温度,利用积温公式计算卵孵期或孵化盛期(防治适期)。如新疆墨玉县根据在自然变温条件下观察,用直线回归法求得卵的发育起点温度为8.79℃,有效积温为78.37℃,如某年见卵后气象预报平均气温22℃,则

预报见卵后需5.9天即可孵化,再加上卵始期至防治适期的期距4.7天,故预报见卵后约1天为防治适期。

3.2.4 卵色分级法 根据当地历年卵孵化盛期前几天的卵分级、幼虫分龄调查结果,将查得的幼虫所占百分率逐级由高到低加各级卵所占百分率,当累计数达到70%左右时,再将本次调查日期加上该级卵距孵化的历期即为防治适期。

3.2.5 统计预测法 如由于地老虎一代幼虫发生期主要受春季气温和上年末代幼虫发生期气温的影响,因此可根据当地多年历史资料分析,选取与一代发生期相关性密切的春季和上年末代发生期的气温作预报因子,建立预测式进行预测。

4 测报调查参考资料

4.1 黄地老虎有关虫态历期

黄地老虎虫态历期统计表

注: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1972

4.2 黄地老虎各龄幼虫体长与头宽

黄地老虎各龄幼虫体长与头宽统计表

注:山东,1967

4.3 黄地老虎卵分级标准

黄地老虎卵分级标准同小地老虎,即卵粒乳白为1级,米黄为2级,有浅红斑为3级,红紫为4级,灰黑为5级。

4.4 黄地老虎防治适期和防治指标

防治适期一般应掌握在二龄幼虫盛期。

防治指标,山东掌握在卵孵化率70%;河南以低龄幼虫为害作物造成的新为害状为标志,当棉花定苗前新被害株率达10%,定苗后新被害株率5%,玉米、高粱新被害率达10%。

4.5 黄地老虎分级指标

山东省以田间幼虫密度分5级,各指标为:

1级:幼虫密度0.5~1.3头/m2;2级:幼虫密度1.4~2.6头/m2;3级:幼虫密度2.7~3.8头/m2;4级:幼虫密度3.9~5头/m2;5级:幼虫密度5头/m2以上。

4.6 计算公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