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稻曲病测报调查方法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农作物有害生物测报技术手册》第115页(1890字)
水稻稻曲病由稻曲病菌[Ustilaginoidea virens(Cke.)Tak.]引起。在我国各主要稻区均可发生。它不仅造成水稻减产,而且严重影响品质。水稻破口前后若遇适宜的气候条件易引起病害的流行。病菌侵入谷粒后,在颖壳内形成菌丝块,病粒内部的组织被破坏,以后菌丝块逐渐长大,使颖的合缝处稍稍张开,露出淡黄带青色的小型块状突起物,为病菌的孢子座。孢子座逐渐膨大,最后包裹全颖,形状比一般健谷大3~4倍,色泽转为墨绿色或橄榄色,表面呈平滑的粉状,其后表面龟裂,布满墨绿色粉末,为病菌的厚垣孢子。稻曲病一般在水稻齐穗后4~5天始见病穗,8~13天盛发,15~16天病粒基本停止增加。
1 主要预测依据
水稻稻曲病的发生轻重,主要取决于菌源量、气候和水稻类型与品种等因子。
1.1 菌源
稻曲病病菌可由落入土内的菌核或附着在种子上的厚垣孢子越冬。上年发病重的田块,由于田间种子带菌量大,翌年有可能发病重。
1.2 气候
稻曲病病菌在24~32℃发育良好,最适温度26~28℃。水稻稻曲病能否流行主要取决于水稻破口前20天至始穗期间的气候条件,可作为预测的关键因子。若该段时期内遇适温多雨,特别是出现连阴雨,光照又少,发病就重;反之则轻。
1.3 水稻类型与品种
稻曲病的发生,晚稻重于早稻;单季晚稻重于双季晚稻;粳稻重于籼稻;早熟品种重于迟熟品种。水稻品种间抗病性有一定差异。水稻穗型的不同直接影响抗(耐)病程度。密穗型和直立型品种的抗病性明显差于半矮生型品种。就生育期而言,水稻破口前15天至破口期为易感病期。
2 调查内容与方法
2.1 病情普查
在水稻黄熟期,按当地水稻成熟期不同分早、迟和不同品种划分成若干的类型,每类型查10块田,每块田随机取样500穗,记载病穗数和病粒数,计算穗病率和粒病率(病情指数)。将结果记入表4-17。
表4-17 稻曲病病情普查表
2.2 水稻生育期调查
在水稻幼穗分化初期,选择当地主栽品种稻田若干块,每块田随机拔取主蘖苗10株,逐一查幼穗,记载幼穗分化时期,确定破口期。结果记入表4-18。
表4-18 水稻发育进度调查表
3 预测方法
3.1 预测式预测法
根据历年稻曲病稳定后的病穗率(病粒率),从水稻破口前一段时期内的温度、雨日、雨量、光照、湿度等气象因素中筛选出与稻曲病发病密切相关的因子组建预测式进行预报。
3.2 经验预测法
根据当地气象部门对水稻破口前20天至破口期的天气预报,结合当地水稻品种的抗性情况,综合分析,做出预报。如水稻破口前20天至破口期间阴雨天气多、光照少,温度适宜,且主栽品种抗病性差,则稻曲病有重发的可能。
4 测报参考资料
稻曲病病情严重度分级标准(以穗为单位)
◆0级:无病;
◆1级:1粒病粒;
◆2级:2~5粒病粒;
◆3级:6~10粒病粒;
◆4级:11~15粒病粒;
◆5级:16粒以上病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