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天蛾测报调查方法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农作物有害生物测报技术手册》第221页(2476字)

豆天蛾(Clanis bilineata Walker)属鳞翅目,天蛾科,是大豆的主要害虫。我国除西藏外,其他各省(自治区)均有发生。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湖北、四川、陕西等黄淮流域发生最重。大豆为其主要寄主,还为害豇豆、绿豆、刺槐等。

1 主要影响因子

1.1 越冬基数

一般冬前、冬后虫口基数高,翌年豆天蛾发生量大。黑光灯诱蛾量多,田间虫量就大。

1.2 气候

天气干旱和多雨均不利豆天蛾的发生。6~8月份降水量适中、分布均匀,适宜发生。

1.3 品种和栽培措施

-般以早熟和茎秆柔软、蛋白质含量高的品种受害重;同一品种以播期早的落卵量多,虫害重;地势低洼、土壤肥沃、植株茂密豆田,受害重。

1.4 天敌

豆天蛾的天敌有赤眼蜂、寄生蝇、草蛉、瓢虫等,对豆天蛾有一定控制作用。

2 调查项目和方法

2.1 虫口基数调查

在大豆收割前,选当地主要品种,防治与否等代表性豆田5块。每块田5点取样,每点挖长、宽、深为1m×1m×0.15m土样,调查入土虫量。第二年春仍在上年挖查的地块内,再查1次冬后虫量,计算越冬死亡率。两次结果记入豆天蛾虫口基数调查表(表4-150)。

表4-150 豆天蛾虫口基数调查表

2.2 成虫调查

每年从4月至10月底止,用黑光灯诱蛾,逐日分出雌、雄蛾。结果记入豆天蛾黑光灯诱蛾记载表(表4-151)。

表4-151 豆天蛾黑光灯诱蛾记载表

2.3 定点系统调查

根据大豆长势、品种,选不同类型田3块。每田5点取样,每点定20株。自成虫始盛期至产卵末期止,每3天查1次。查后随即将卵抹去,或标记观察寄主情况。调查结果记入豆天蛾田间卵量消长调查表(表4-152)。

表4-152 豆天蛾田间卵量消长调查表

2.4 卵、幼虫量普查

在成虫产卵盛期和幼虫为害盛期各查3次。卵量普查可在卵始盛期开始,以后每5天查1次。幼虫普查分别于一龄、三龄、五龄盛期各查一次,时间可用历期法推算。每次普查6~10块田,每田查5点,随机取样,每点查10~20株,幼虫分龄。将调查结果记入豆天蛾田间卵和幼虫调查表(表4-153)。

表4-153 豆天蛾田间卵和幼虫调查表

3 预测预报方法

3.1 发生量预测

根据虫量基数、气候条件、品种等因素综合分析预测。一般冬前、冬后虫口基数高,黑光灯诱蛾量多,发生期间降水量适中、分布均匀,播期早、早熟和茎秆柔软品种面积大,则虫害重。

也可采用数理统计预报法预测发生量。如河北省7月底前诱蛾量(X)同田间百株幼虫量(Y)的回归预测式为:Y=-2.089+0.072X±10.25。

3.2 发生期和防治适期预测

各地可根据多年观察资料,用黑光灯诱蛾高峰日向后推测三龄幼虫盛期(防治适期)。一般成虫高峰日向后推迟15天左右即为三龄幼虫盛期。也可根据田间卵量情况,推算三龄幼虫盛期,卵盛期至三龄幼虫盛期为8~13天。

4 测报调查参考资料

4.1 豆天蛾幼虫各龄历期

4.2 发生程度分级指标

河北省豆天蛾发生程度划分为5级,各级指标如下:

◆1级(轻发生):指受害允许密度以下的卵量和虫量,一般幼虫量0.5头/百株以下;

◆2级(中偏轻):指介于轻发生和中发生之间的卵量和虫量,一般幼虫量0.5~5.0头/百株;

◆3级(中发生):指多年发生的卵量和虫量的平均值,一般幼虫在5.1~10.0头/百株;

◆4级(中偏重):指介于中发生和大发生之间的卵量和虫量,一般幼虫在10.1~15.0头/百株;

◆5级(大发生):指该地区历史上一些高年份卵量和虫量,一般幼虫在15.1头/百株以上。

4.3 防治指标

百株幼虫5~10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