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象甲测报调查方法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农作物有害生物测报技术手册》第170页(3630字)

稻象甲(Echinocnemus squameus Billberg)又称稻根象甲,属鞘翅目,象虫科。在我国稻区均有分布。除为害水稻外,还为害瓜类、番茄、稗草、游草等。以成虫口器啮食稻苗叶片,使心叶呈现横排小孔;严重时,叶片大部折断漂浮在水面。幼虫为害幼嫩须根,被害稻株叶尖发黄,生长停滞,甚至全株枯死。

1 调查内容和方法

1.1 成虫调查

1.1.1 糖醋草把诱集

1.1.1.1 诱集时间 于春耕前,选择夜间气温升至15℃时的晴天,连续或隔日诱2~3次。

1.1.1.2 诱集地点 在不同春花作物类型田的田埂上或田间进行草把诱集。

1.1.1.3 诱集方法 用15根稻草对折缚成草把,蘸上1∶1∶6的糖、醋、水溶液。每块田的田埂或田间投放5~10个草把,每草把间距3~5m,傍晚放把,清晨收把,将虫拍在瓷盘中计数。结果记入表4-89。

表4-89 稻象甲糖醋诱集记载表

1.1.2 灯光诱集

1.1.2.1 诱集时间 成虫越冬地区从3月底开始诱集,幼虫越冬地区于5月上旬开灯诱集,到成虫终见后5天结束。

1.1.2.2 诱集方法 每天清早将诱获的成虫取回室内计数,并区别种类和性别。检查结果记入表4-90。

表4-90 稻象甲灯诱逐日记载表

1.1.3 成虫密度调查

1.1.3.1 调查时间 春耕前,选择夜间气温升至15℃时的晴天,调查1次。水稻移栽后5~7天调查1次。

1.1.3.2 调查田块 春耕前,在进行糖醋草把诱集的地点进行;水稻移栽后选择有代表性的早、中、迟栽类型田2~3块,作为调查田块。

1.1.3.3 调查方法 春耕前,在进行糖醋草把诱集的不同春花作物类型田的田埂上或田间查10~30m2;水稻移栽后,随机取样,每块田查5点,每点查10丛稻,结果记入表4-91。

同时对上述诱集的田埂或田间进行一次实际成虫密度调查,结果记入表4-91。

表4-91 稻象甲成虫密度调查记载表

1.2 幼虫密度调查

1.2.1 越冬期调查

1.2.1.1 调查时间 在冬前、春季翻耕前、翻耕耙平后和水稻移栽后进行4次调查。

1.2.1.2 调查田块 选择有代表性的不同冬作物类型田各2~3块,作为越冬期调查田块。

1.2.1.3 调查方法 每块田随机选10点,每点调查0.1m2或一个稻桩范围内的土表成虫和土下幼虫数、蛹数,水稻移栽后每点调查10丛稻成虫数。结果记入表4-92。

表4-92 越冬期稻象甲幼虫密度调查记载表

1.2.2 发生期调查

1.2.2.1 调查时间 从移栽后开始,至成虫消失止,每5天调查1次。

1.2.2.2 调查田块 选择移栽期和品种不同的有代表性的早、晚稻田3~4块,作为发生期调查田块。

1.2.2.3 调查方法 每块田随机选10点,每点查10丛稻。在早稻移栽后15~20天和晚稻移栽后10~15天,调查成虫的同时,每点拔取半丛稻剥查卵量、卵孵情况。在幼虫稳定期(高龄幼虫期)直接挖取10丛稻,均用塑料窗纱包好,用水洗去泥土,查虫。结果记入表4-93。

表4-93 发生期稻象甲幼虫密度调查记载表

1.3 化蛹羽化进度

1.3.1 调查时间 主要以幼虫越冬的一代区,在春季5月间气温上升至15℃以上时,隔3~5天调查1次。

1.3.2 调查田块 选择虫口密度较高的田块2~3块,作为调查田块。

1.3.3 调查方法 随机取样,每块田查5点,每点查10丛稻。结果记入表4-94。

表4-94 稻象甲化蛹羽化进度调查表

2 预测依据

2.1 虫源

在双季稻和单双季混栽区,主要以成虫在田间及田间草地上越冬,少量越冬幼虫除在小麦、油菜田里的春季可羽化成虫外,大面积绿肥、冬闲田的加强监督在春耕灌水时未能化蛹羽化而被淘汰。春耕后又因耕耘和食料短缺,引起大量越冬成虫死亡,但翻耕后及时插秧的年份和地区成虫存活率较高,发生量较大。单季稻区主要以幼虫越冬,至5月小麦和油菜收割期越冬幼虫开始化蛹、羽化,成虫陆续迁入秧田和本田为害。

2.2 耕作制度

春花作物面积大,免耕冬种地区有利于越冬,而增加越冬虫源;早稻移栽期提早,会提高越冬成虫有效率;早稻迟熟品种面积大,早、晚稻收割前稻田排水早,有利成虫羽化,增加有效虫源。

2.3 土壤温度和降雨天气

稻象甲幼虫在稻田继续灌水的条件下,不能化蛹完成世代,早稻田排水后,土壤含水量下降到30%以下时开始化蛹。当稻田排水时,遇多雨年份,会推迟化蛹羽化进度,降低转化率,影响下代发生量。

3 预测方法

3.1 发生期预测

可采用期距法,也可根据历年灯下诱虫高峰期(日)与本田成虫盛发期的相关性,预测田间越冬代成虫高峰期,或根据早稻田成熟前排水后天数与化蛹羽化进度的相关性预测田间第一代成虫发生期。

3.2 发生量预测

3.2.1 有效基数推算法 根据春季春耕前成虫密度和一代成虫转化率调查,按下面公式推算早、晚稻田成虫密度。

早稻田成虫(头/hm2)=观察区春耕前各冬作类型田每公顷成虫量×各类型田总面积÷早稻面积×春耕前到移栽后成虫减少率

晚稻田成虫(头/hm2)=观察区幼虫稳定期每公顷虫量×早稻成虫转化率×成虫羽化至晚稻本田初期成虫存活率

3.2.2 回归相关法 越冬代成虫预测,可根据年份间或田丘间春季翻耕前草把成虫诱虫量与早稻移栽后5~7天田间调查的实际成虫量的相关性建立的预测模型预测,或根据灯下成虫诱集量与田间实际成虫发生量的相关性建立预测式进行预测。

第一代成虫预测:根据各地年份间或田丘间早稻田后期幼虫密度与晚稻移栽后成虫密度的相关性建立观测式进行预测。

4 防治指标

对播后10~15天的秧田和移栽后5~7天的大田进行1次成虫密度调查,当秧田在0.1m2有0.5头成虫,应进行防治。本田每丛稻有0.25只成虫或3~4头老熟幼虫,产量损失率在3%左右,应进行防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