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野螟测报调查方法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农作物有害生物测报技术手册》第386页(4341字)
豆野螟(Maruca testulalis Geyer)属鳞翅目,夜蛾科。全国各地都有发生。以南方、华南、西南、长江流域等地发生较重。该虫主要寄主有豇豆、菜豆、扁豆等豆科蔬菜。豆野螟是豆类蔬菜主要害虫种类之一,喜高温、闷湿的环境。适宜豆野螟生长发育的温度范围15~36℃,最适环境温度为25~29℃,相对湿度85%~100%。产卵有很强的选择性。卵多产在始花至盛花期的类型田内。卵散产或多粒产。平均每头雌蛾可产卵80~100粒,90%以上的卵粒产在含苞欲放的花蕾或花瓣上。初孵幼虫即蛀入花蕾或花器,取食幼嫩子房花药,被害花蕾或幼荚不久同幼虫一起掉落,幼虫再次重返植株转移为害蛀食花或幼荚。三龄以上的幼虫除少部分继续为害花外,大部分以蛀食豆荚为生,少数也可吐丝卷叶为害。
1 调查内容与方法
1.1 蛾量消长系统调查
1.1.1 调查时间 从当地常年平均发生期前20天至常年平均终见期15天止。
1.1.2 调查方法
1.1.2.1 灯诱成虫 诱蛾灯设在豇豆或菜豆田边。每日晚上6:00至第二天早上5:00(用有微电脑控制功能的灯具,也可使用佳多杀虫灯或佳多智能型测报灯,诱蛾量与峰型比普通测报灯效果明显)通宵点20W黑光灯2盏(诱蛾灯的灯管最长使用期为30天),两灯至少相距200m,逐日早上调查集虫箱内诱捕的成虫数(集虫箱内使用广口瓶,内加敌敌畏200ml,用2层纱布封口,每10天添加20ml补液),区分雌雄蛾后,将结果填入表6-103。
表6-103 豆野螟灯诱成虫消长调查记载表
1.1.2.2 性诱成虫 选豇豆生育期处在始花、盛花期田块的上风处,用豆野螟专用性诱剂,设水盆式诱蛾器2只(水盆式性诱器规格要求:直径18~20cm的圆盆或方盆,盆高8~10cm,距盆上口下1cm位置直线钻穿诱芯的细铁丝孔2个,盆内放清水至6~8cm高度,以水面与穿用的诱芯距1~1.5cm为适),相邻两个诱蛾器至少间隔100m,每次(盆)穿用诱芯1个(备用的诱芯应放在冰箱内5~7℃的条件下冷藏保存),诱芯每月换1次,以确保性诱效果。逐日早上调查诱捕成虫数。将结果填入表6-104。
表6-104 豆野螟性诱成虫消长调查表
1.1.2.3 赶蛾消长调查 于当地常年平均发生期前10天开始,选豇豆生育期始花期至盛花期的田边、近水沟的野生杂草生长较茂盛处(草高20cm以上),每2天1次,赶蛾约20m2,点计起飞豆野螟蛾量(点计时只计飞向蛾棒后的蛾子),将每次赶蛾调查结果(成虫始见期与成虫消长数量),记入表6-105。
表6-105 豆野螟赶蛾消长记载表
1.2 田间虫情系统调查
1.2.1 调查时间 从当地田间豆野螟幼虫常年平均发生期前10天至常年平均终见期止。
1.2.2 调查方法 根据当地生产季节,分别选有代表性的春、夏、秋播茬口的豇豆、菜豆、扁豆等作物各2块,自作物进入始花期开始到盛花末期(需要适时换调查田块)。每2天1次,采用5点取样,在田间收集(豇豆)落地鲜残花200朵或已盛开过鲜花(菜豆、刀豆),调查鲜花虫害花率和百花幼虫量。同时抽查200根豆荚,调查幼虫蛀荚数。将田间虫情系统调查结果汇总记入表6-106。
表6-106 田间虫情系调查记载表
幼虫发育进度调查 在当地主要发生为害期,按发生代数在原来系统观察的田块,于幼虫发生高峰期,每隔4天1次(虫花率与百花虫量隔次调查)。在田间随机收集调查落地花,剥查30~50头幼虫,并区分各龄幼虫数量记载、计算幼虫发育进度。将田间虫情系统调查结果汇总记入表6-107。
表6-107 豆野螟幼虫虫花率与发育进度调查记载表
1.3 害虫天敌调查
1.3.1 调查时间 每年在各代盛发高峰期后一周内按代次调查。
1.3.2 捕食性天敌调查方法 根据当地生产季节,按种植茬口分别选有代表性的豇豆、菜豆、扁豆类型田各2块,采用对角线5点取样法,每点1m2。调查田间的捕食性、天敌种类和数量。将捕食性天敌调查结果汇总填入表6-108。
表6-108 豆野螟田间捕食性天敌调查表
1.3.3 寄生性天敌调查方法 于各代次发生高峰期,在田间采集中、高龄幼虫样本,每次采集虫口不少于200头,带回室内分隔在试管内饲养至化蛹。观察寄生性天敌种类及其对幼虫的寄生率。将寄生性天敌调查结果汇总填入表6-109。
表6-109 豆野螟田间寄生性天敌调查表
1.4 大田虫情巡回普查
1.4.1 调查时间 各代豆野螟蛾发生为害盛期。
1.4.2 调查方法 根据当地生产季节和种植的主栽茬口,分别选豇豆、菜豆、扁豆作物各3~5块,每10天1次,采用对角线5点取样法,在田间收集(豇豆)落地鲜残花或已盛开过鲜花(菜豆、刀豆)200朵。调查鲜花虫害花率和百花幼虫量,调查总田块数不少于10块。将大田虫情巡回普查结果填入表6-110。
表6-110 豆野螟大田虫情普查结果汇总记载表
2 预测预报方法
2.1 短期预报
主要根据灯下诱蛾或性诱成虫、赶蛾的蛾峰、发生量,上代成虫与下代幼虫发生量的关系,结合豇豆、菜豆、扁豆生育期(始花至盛花期)推测防治适期。
2.2 中长期预报
根据历史蛾量资料,利用常年的同期发生期距、当年温度变化(天气趋势预报)进行后2~3个代次的发生程度、发生期趋势的预报。
3 测报参考资料
3.1 大田发生程度普查分级
◆0级:无为害;
◆1级:虫害花率≤5%,或蛀荚率≤2%;
◆2级:百花虫花率5.1%~10%,或蛀荚率2.1%~5%;
◆3级:百花虫花率10.1%~25%,或蛀荚率5.1%~20%;
◆4级:百花虫花率>25%,或蛀荚率>20%。
3.2 防治指标
始花、盛花期百花虫花率3%以上的田块。
3.3 防治适期预报
防治适期为卵孵始盛至卵孵高峰,在早上鲜花盛开时防治。
防治对象田为作物的生育期处于始花期至盛花末期前。
3.4 豆野螟各虫态发育起点及有效积温
注:上海市蔬菜科学技术推广站。
3.5 豇豆豆野螟各虫态历期(室内)
注:上海市蔬菜科学技术推广站。
3.6 豆野螟各龄幼虫的头宽与体长
注:上海市蔬菜科学技术推广站。
3.7 豇豆豆野螟在上海的发生代数和期间
注:上海市蔬菜科学技术推广站。
3.8 豇豆豆野螟在植株上产卵部位选择
注:上海市蔬菜科学技术推广站,2003.8。
3.9 豇豆不同生育期用药防治效果对比
注:上海市蔬菜科学技术推广站,2004。
3.10 不同喷药时间的防效比较
注:上海市蔬菜科学技术推广站,2004。
3.11 豆野螟不同测报灯具诱蛾量的消长曲线(上海市南汇区蔬菜技术推广站,2004)
豆野不同测灯具诱蛾量的消长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