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斑潜蝇测报调查方法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农作物有害生物测报技术手册》第391页(3714字)

美洲斑潜蝇(Liriomza sativae) 属双翅目潜蝇科。全国各地多数省、直辖市有分布。主要寄主有刀豆、豇豆、扁豆、黄瓜、冬瓜、丝瓜、甜瓜、番茄等40多个蔬菜品种。卵散产于叶肉组织中。每头雌虫产卵200~600粒,繁殖率极强。适宜美洲斑潜蝇生长发育的温度范围15~35℃,最适生长发育的环境温度为20~30℃,相对湿度80%~85%。15℃以下、30℃以上的温度,个体发育进度异常,自然死亡率高。在适温范围内,天气干旱利于发生,多台风、暴雨的天气能自然控制虫口的发生量。

1 调查内容与方法

1.1 越冬代成虫发生期调查

1.1.1 调查时间 早春当环境温度回升到12~14℃时开始到环境温度回落到12℃时终止(南方地区可能要全年调查时,以自然年度的法定日期作为划分年份数据的起始点与终止点)。

1.1.2 调查方法 在主要生产基地选择隔年发生秋季美洲斑潜蝇为害较重的区域,选向阳、背风的坡面或背风向阳的田坡,观察早春(指示性寄主)葵(杂草)、自然散落生菜(可在冬季时撒播少许生菜种子)等寄主植物种类上发生美洲斑潜蝇潜叶虫道为害状始见期及发生密度。将调查美洲斑潜蝇潜叶虫道始见期、株潜叶虫道密度的消长结果填入表6-111。

表6-111 美洲斑潜蝇越冬代成虫发生期调查表

1.2 春季田间虫情系统调查

1.2.1 调查时间 当地旬平均温度稳定在16℃左右时开始到旬平均温度稳定在30℃左右终止。

1.2.2 调查方法 选当地主栽品种的黄瓜、番茄、豇豆、菜豆等易受害类型田早、中、晚茬各2块。自定植后15天以后,采用对角线5点取样法,每5天1次,每点定株5株,共取样25株,调查有虫株率、百叶有产卵孔叶数、百叶虫道数。发生较重时每点可只查1株,重发生时每点可只取查单株的上部1张、中部2张(主要产卵部位的叶片层)、下部1张共4张叶片,再按单株叶片数推算全株有产卵孔叶数、虫道数。将调查有虫株率、百叶有产卵孔叶数、百叶虫道数的结果填入表6-112。

表6-112 美洲斑潜蝇大田虫情普查结果汇总记载表

1.3 夏季田间越夏虫情系统调查

1.3.1 调查时间 当地旬均温度稳定在28℃以上的时间区间。

1.3.2 调查方法 调查适宜选在丝瓜与黄瓜夹种的生产基地或较常规环境低2~5℃的阴凉地、使用遮阳网的保护地内,能见到仍有美洲斑潜蝇为害的田块类型2块。采用对角线5点取样法,每2天1次,每田放5只25cm×35cm接蛹方白盘,调查美洲斑潜蝇化蛹(落蛹)密度与峰次。将越夏期间美洲斑潜蝇蛹消长的调查结果填入表6-113。

表6-113 美洲斑潜蝇越夏寄主蛹密度消长调查记载表

1.4 秋季田间虫情系统调查

1.4.1 调查时间 当地旬均温度降到28℃以下开始至当地旬均温度稳定降到12℃以下的时间区间。

1.4.2 调查方法 选苗龄超过15天以上的早、中、晚茬的主栽的菜豆、豇豆、黄瓜、番茄等类型田各2块。采用对角线5点取样法,每5天1次,每点定株5株,共取样25株。调查有虫株率、百叶有产卵孔叶数、百叶虫道数。将有虫株率、百叶有产卵孔叶数、百叶虫道数的调查结果填入表6-112。

1.5 害虫天敌调查

1.5.1 调查时间

春季(旬均温度18℃左右开始至25℃左右结束),每月调查1次。

秋季(旬均温度25℃左右开始至15℃左右结束),每月调查1次。

1.5.2 寄生性天敌调查方法 选在非防治区或防治较差的田间采集高龄幼虫样本(采摘有高龄幼虫的叶片放在塑料袋内,带回室内,适量放入吸潮滤纸密封饲养10~12天后,观察寄生蜂天敌数)。每次采集幼虫不少于200头,蛹不少于100头(先用适量的接蛹白盘放在田间采集,取回室内后,将蛹放在白盘内,底层用滤纸保湿,上层盖0.5~1cm细土,再将收集的蛹散放在土表,表面覆盖与盘口大小接近的白纸,盘面上覆盖透明玻璃,饲养10天后,观察白纸上的蛹寄生蜂天敌),分隔饲养观察寄生性天敌种类及其对幼虫和蛹的寄生率。将天敌调查结果汇总填入表6-114。

表6-114 美洲斑潜蝇田间寄生性天敌调查表

1.6 大田虫情巡回普查

1.6.1 调查时间

春季(旬均温度18℃左右开始至25℃结束),每10天1次。

秋季(旬均温度25℃左右开始至15℃结束),每10天1次。

1.6.2 调查方法 选出苗或定植10天以后的早、中、晚茬的主栽黄瓜、番茄、豇豆、菜豆类型田各2块,每次调查总田块数不少于10块。采用对角线5点取样法,每点20株,共取样100株,调查有虫株率。将普查结果汇总统计填入表6-115。

表6-115 美洲斑潜蝇大田虫情普查结果汇总记载表

2 预测预报方法

2.1 短期预报

早春主要根据越冬代成虫的发生量、始见期的早晚、大田作物上始见产卵孔的时间,推测防治适期。

初秋主要根据越夏接蛹的发生量、大田作物上始见产卵孔的时间、近期有无大、暴雨等影响,推测防治适期。

2.2 中长期预报

根据历史发生期距、发生消长的峰型资料、当年温度变化(天气趋势预报)进行后二至数个代次的发生程度、发生期、防治适期(区间)的预报。

3 测报参考资料

3.1 发生程度分级

3.1.1 发生程度趋势预报的分级

注:上海市蔬菜科学技术推广站,2004。

3.1.2 大田虫情巡回普查分级

◆0级:无虫害;

◆1级:有虫株率≤25%;

◆2级:有虫株率25.1%~50%;

◆3级:有虫株率50.1%~75%;

◆4级:有虫株率>75%。

3.2 防治适期

防治适期应根据防治农药类型的选择、防治时机而定(如因下雨天气延误成虫发生始盛期防治或错过成虫发生高峰期的防治机会后的补救防治)。

3.2.1 防治时使用菊酯类等触杀性农药 防治适期为成虫发生始盛期。

3.2.2 防治时使用灭蝇胺类等生长调节剂类农药 防治适期为卵孵盛期至初龄幼虫始盛期。

3.3 美洲斑潜蝇不同温度下的虫态历期(天)

注:上海市蔬菜科学技术推广站,1997-1998。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