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乌尔黄鼠测报调查方法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农作物有害生物测报技术手册》第582页(2999字)
达乌尔黄鼠(Citellus dauricus),别名蒙古黄鼠、大眼贼、豆鼠、禾鼠、黄鼠、草原黄鼠、阿拉善黄鼠。是松鼠科中的一种地栖鼠。
1 生物学特性和危害
1.1 分布
分布在东北及山西、内蒙古、陕西、甘肃、青海、河南等地,是我国北部干旱草原和半荒漠草原的主要害鼠。
1.2 形态特征
体肥胖,中等大小,体重135~261g,体长160~270mm。雄性大于雌性。头圆形,较大。眼大而圆。耳小,长5~8mm,耳壳退化,仅有皮褶式耳壳。口内有颊囊。尾短,约为体长的1/4~1/3,尾端毛束不发达。四肢短粗,足背具毛。前足掌裸,掌垫2枚,指垫3枚。后足掌被毛,长31~39mm,有趾垫4枚。趾指均发达,爪利呈黑褐色,爪尖淡黄而半透明。四肢有力,善于挖掘。雌鼠乳头5对。背毛淡棕色,并杂有黑褐色毛。腹部、体侧毛色为淡黄色或沙黄色。尾上部毛色与背部毛色相似,仅尾端部较黑,并杂有黄的边毛,尾下部毛为橙黄色。夏毛毛色一般较冬毛深。
1.3 生活习性
达乌尔黄鼠是草原和荒漠带的鼠种。除栖居于草原沙漠外,也栖息于较干旱的农田。洞穴主要筑于荒地、坟地、杂草丛生的田间和地埂等表面坚硬而又适于挖掘的土壤中,特别是向阳的地方,很少在住宅内居住。因季节和食物条件的变化,在不同生境的密度存在差异。如当春播作物播种后1个月左右,一部分就从田埂、路边迁入农田;当秋季作物成熟后,又迁入原栖息地。洞道结构简单,有洞口1~2个,地下洞一般深2m左右。单独洞居,白天活动,有冬眠习性,且冬眠期较长。嗅觉、听觉、视觉都很敏锐。性多疑,警惕性高,且记忆力强。如1次不能捕杀,下次对同类毒饵的拒食反应很强。
1.4 食性
食性杂。以作物的绿色部分、作物幼苗为食。亦取食昆虫和植物种子。
1.5 繁殖和寿命
一年繁殖1次。出蛰后5月中旬进入妊娠期,孕期28天,哺乳期24天,每胎产仔5~8只,多达16~17只。仔鼠20天睁眼,34~36天后自行打洞分居,开始独立生活。生态寿命2~3年,一般不超过5年。
1.6 危害
危害各种农作物幼苗及草原草场。经常咬断各种农作物幼苗、牧草的嫩叶、幼茎,常造成农作物缺苗、断垄和枯死现象及大面积草场退化。对农牧业生产的危害十分严重。农田一般呈现连片或条形的危害状。还在果园啃食地面落果,使落果丧失经济价值。
2 主要影响因子
2.1 气候条件的影响
冬季寒冷对黄鼠生存与活动极为不利。一般10月末入洞冬眠,翌春3月底至4月初出蛰。冬眠期将洞口用土封死,缩于卧室内,体温下降呈昏睡状态,依靠体内储存的脂肪维持其新陈代谢。冬季若气温上升,黄鼠苏醒,一部分个体因体能消耗过多而死亡,致使春季数量最低。
2.2 食物的影响
食物缺乏时,对达乌尔黄鼠的体质、繁殖强度、种群数量都有严重影响。
3 调查项目与方法
3.1 密度调查
用夹夜法调查。计算总捕获率和达乌尔鼠捕获率。将结果记载于表9-1。
3.2 繁殖情况调查
对捕获的达乌尔黄鼠,检查鼠龄、雌鼠繁殖百分率、胎仔数,雄鼠生殖情况,结果记载于表9-2。
3.3 危害情况调查
在调查鼠害样方内,对主要作物进行被害率、产量影响调查,结果填入表9-3。
4 预测预报方法
据王廷正等(1992)、王兰芳等(1998)报道,达乌尔黄鼠出入蛰时间与当地气温有密切关系。当日平均气温达到6.2℃时,开始出蛰,4月下旬至5月上旬,是达乌尔黄鼠的妊娠高峰,且繁殖期较为集中,8月下旬至9月上旬开始入蛰。
达乌尔黄鼠1年只有一个种群数量高峰,妊娠期为28天。根据监测情况,当雌鼠怀孕率达到50%以上,未来50~60天以后,种群数量将达到高峰。
种群数量预测预报模型
在无太大的天气灾害,达乌尔黄鼠当年最高的种群数量与4月份开春基数的回归方程:
y=3.91+2.93x
4、5月份的平均胎仔数与当年种群最高数量之间成正比,相关方程:
y=42.44x-144.22
可根据7月份种群中的未成年鼠所占比例预测来年的开春基数,预测方程:
y=1.36x-51.56
5 附录
年龄分组指标:
◆综合法:马勇根据达乌尔黄鼠种群年龄组形态特征、发育和参与繁殖的情况,将其划分为6个年龄组,各年龄组特征如下:
◆幼体组(Ⅰ):初生至分群独立生活前的幼鼠,年龄1~1.5个月。此阶段的幼鼠迅速成长,体型和形态与成鼠明显不同。
◆亚成体组(Ⅱ):分群至冬眠期的当年鼠。此阶段的鼠,虽在生长,但体型和形态与成鼠区别很小,能独立生活,但不能生育后代。
◆成体Ⅰ组(Ⅲ):经过1次冬眠的第三年鼠,年龄1~1.5岁,此阶段的鼠,初具生殖机能,参加繁殖,但生育能力较差。
◆成体Ⅱ组(Ⅳ):为第3年鼠,年龄2~2.5岁,处于生殖机能最强的时期。
◆老体Ⅰ组(V):为第4年鼠,年龄3~3.5岁,生殖机能已开始减退。
◆老体Ⅱ组(Ⅵ):为第4年以上鼠,已完全丧失生育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