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的植物学分类及其形态特征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农作物品种鉴定手册》第202页(3851字)

玉米(Zea mays L.)是禾本科中玉米属的玉米种。在玉米属中主要有一个玉米种。按其籽粒形状、胚乳性质与结构,以及稃壳有无,可分为8个类型或亚种。

1.硬粒种(Zea mays var indurata)(Flint corn) 又称为燧石种及普通种。果穗一般呈塔形,籽籽带圆,外皮坚硬,顶端和四周为角质胚乳,仅中央小部分为粉质,故籽粒外表透明,品质优良,产量较高而稳定;并且有早熟、耐寒、适应性强等特点,是我国栽培最多的一种。淀粉含量达56%-75%,蛋白质含7.7%-14.8%。

2.齿种(Zea mays var indentata)(Dent corn) 植株高大,果穗长,呈圆筒形,籽粒扁平而长,籽粒中央及顶上部为淀粉质胚乳,四周为角质胚乳。成熟时籽粒顶端的粉质淀粉较周围的角质胚乳先干燥,顶端凹陷为马齿状。其凹陷的程度因品种而不同。籽粒品质较差,一般产量较高,生产潜力大。在我国北方栽培较多。籽粒淀粉含量60%-63%,蛋白质含量为8%-13.5%。

3.粉质种(Zea mays var.amylacea)(Flour corn) 又称为软质种。其株形、穗形、粒形等性状都与硬粒种相似,缺少角质胚乳,几乎全由粉质胚乳组成。粒圆且软,无光泽,吸湿性强,粉质差,产量低。我国很少栽培。淀粉含量55%-88%,蛋白质含量6.9%-12.1%。

4.甜味种(Zea mays var.saccharata)(Sweet corn) 又称甜质种和甜玉米。植株矮小,多叶,多分蘖,果穗苞叶长,在胚乳中含有较多的糖分与水分,成熟时籽粒因失水而皱缩,坚硬而透明,多为角质胚乳,少为粉质胚乳。成熟早,产量不高。淀粉含量为25%-37%,水溶性多糖含量为19%-31%,蛋白质含量为12.8%,籽粒胚大,油分含量达8.1%。

5.蜡质种(Zea mays var.ceratima)(Waxy corn) 又称糯玉米。籽粒不透明,坚硬平整,无光泽。其淀粉呈蜡状,水解后很易形成胶粘状的糊精。成熟早,产量不高。该种原产我国,故有中国玉米或中国蜡型种之称。淀粉含量为60%。

6.爆裂种(Zea mays var.everta)(Pop corn) 是较原始的一种。植株矮小,穗型不大,籽粒小而坚硬,呈圆形,顶端微突,全由角质胚乳组成,品质甚佳,产量不高。籽粒在加热时由于淀粉粒内的水分遇到高温形成高压蒸汽而爆炸,使籽粒胀开如花,体积可比原来大20-80倍。其淀粉含量为63%-72%,蛋白质含量为10%-14.5%。

按籽粒顶端形状可分为尖顶型与圆珠型两类。我国西南山区有少量爆裂种栽培,系属圆珠型或珍珠型。

7.甜粉种(Zeaに mays var.amyleo-saccharata)(Sweetflour corn) 籽粒上半粒是属甜型的角质胚乳,似甜味种。下半粒为粉质胚乳,又似粉质种。因此,它定介于甜味种与粉质种的中间类型。

8.有稃种(Zea mays var.tunicata)(Pod corn) 是最原始的一种,茎叶多茸毛,且明显,每粒籽粒外面有内外颖及护颖构成的壳包着,壳顶常具芒。有高度的自花不孕的特性,雄花序较发达,常着生有种子。角质胚乳环生籽粒四周外层,外皮坚硬,常呈各种不同颜色。

其各种果穗形态见图18-1。

图18-1 各种玉米亚种的果穗形态

1.硬粒种;2.粉质种;3.马齿种;4.爆裂种;5.有稃种

各种类型的籽粒的形状和剖面构造见图18-2。

图18-2 各种玉米类型籽粒切面图

1.硬粒种;2.马齿种;3.粉质种;4.蜡质种;5.有稃种;6.爆裂种;7.甜粉种;8.甜味种

各种玉米类型的检索表摘引如下:

A.籽粒包在较长稃颖内………………………………………………有稃种

AA.籽粒外露,稃壳极短:

B.籽粒在加热时发生爆裂,果皮坚厚,全部为角质胚乳,籽粒较小………………………………………………………………爆裂种

BB.籽粒在加热时不会爆裂:

C.籽粒无角质胚乳,全部为粉质淀粉,粒顶不凹陷………软粒种

CC.籽粒含角质胚乳:

D.干时皱缩。全部为角质透明胚乳………………………甜味种

DD.干时不皱缩,粒面平滑:

E.胚乳由78%枝链淀粉,及22%直链淀粉组成。

F.角质胚乳分布在籽粒的四周,籽粒中心至粒顶为粉质,胚乳干时,籽粒顶端凹陷呈马齿状……………………马齿种

FF.角质胚乳分布在四周及顶端,包围着内部的粉质胚乳,干时籽粒顶部不凹陷…………………………………硬粒种

EE.胚乳全部为枝链淀粉组成,角质与粉质胚乳层次不分,籽粒不透明,为蜡状,……………………………………蜡质种

EEE.胚乳多含糖质淀粉………………………………………甜粉种。

【参考文献】:

〔1〕西北农学院主编(1979),作物育种学,农业出版社。

〔2〕浙江农业大学编(1961),作物栽培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3〕吉林省农科院和吉林省种子公司编着(1980),农作物种子与育种,吉林人民出版社。

〔4〕菲尔索娃着(1958),种子检验和研究方法,农业出版社。

〔5〕柯兹米娜着(1960),种子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6〕颜启传等(1986),杂交玉米吉单101及其亲本自交系种子真实性鉴定和纯度测定技术的研究,《种子》,1986年第5-6期第12-15页。

〔7〕李继耕等(1979),同工酶与玉米杂种优势研究,遗传3∶8-11。

〔8〕李继耕等(1980),栽培玉米起源的同工酶研究,遗传学报,3∶223-230。

〔9〕颜启传等(1993),杂交玉米丹玉13号及其亲本自交系的同工酶鉴定,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993年第3期第72-75页。

〔10〕R.W.Jugenheimer(1976).Corn improvement,Seed production and uses.Awiley-lnter—Science publication John willey & Sons.

〔11〕ISTA Secretary(1975),Testing for genuinenoss of Cultivar,A°S—N.L.H,Norway.

〔12〕J.Pauksens(1975),Method for Determination of Cultivar trueness and Purity in Maize(Zea may S.L).Seed Sci.& Techn01.Vol:3(1).

〔13〕W.J.Robert(1976),Corn improvement,Seed Production and uses.Awiley—lnterscience Publication.

〔14〕周展明等(1992),玉米蛋白质凝胶法鉴定品种纯度的研究,《种子世界》(1):16-18。

分享到: